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脫離舒適圈的制約


台灣外展教育發展基金會廖執行長到花蓮幫大一醫學生上課,一開始,執行長分享了一段話:「如果你期待感到安全無虞,那麼,就去做本來就會的事;如果你期待能夠真正成長,那麼,就要挑戰自己能力的極限。挑戰極限,其實也就意謂著必須暫時失去安全感,因此,當你無法確定自己在做什麼而感到惶恐不安時,起碼要知道,你正在成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圈,所謂舒適圈就是我們所熟悉的人、事、物,過份耽溺於舒適圈會讓我們害怕改變,即使當下的處境也很困難,但因為「未知」似乎更令人害怕,因此許多人寧願長久忍耐,也無法做出調整。我們常常看到有些人不斷的為自己裹足不前找藉口,不是說:「我的個性就是這樣,很難改啦」,要不就是「現在工作難找,我只好繼續待著」,因此雖然都對工作感到萬分厭惡,但因為恐懼改變所帶來的不確定,所以便選擇過一天算一天。
有些家暴的受害者,雖然對施暴者有許多憤恨仇視,卻仍然維持現狀,這些受害者會不斷的說服自己,一旦選擇離開,自己不但無法生存,孩子也可能遭殃,施暴者平常清醒時其實也還好,多忍耐一下,日子也就可以過下去。
因為對未知的恐懼,所以極度害怕改變;因為對生命感到無力,所以缺乏任何動力,這樣的態度只會讓自己愈來愈消沈憂鬱。生命其實是一場體驗探索的過程,無論我們做了什麼選擇,其實都不會有絕對的失去或獲得,人本來就是空手來,也必然將空手去,但勇敢做出生命的不同選擇,人生就會得到不同的學習和體驗。
每個人都應該學著認識自己,尋找自己的夢想,發掘能引動自己熱情的某些事物,觀察自己在什麼時刻會感覺生命在發光發亮,即使辛苦,內心卻充實快樂。首先,要釐清目標,接著分析自己與目標之間存在著什麼阻隔,然後思考突破這些阻隔的可能。我們無法改變他人或外在環境,但我們永遠可以選擇改變自己;我們無法要求伴侶或家人完全按照我們的意志行為,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作為,透過改變自己,進而影響身邊的人,帶動環境跟著改變。
假設先生失業,求職無門,太太一心希望經濟穩定,生活無虞,那麼就應該思考自己能做什麼事,來積極增加收入,而不是一味的期待或向先生施壓。自行創業、擔任保姆、居家清潔、擺攤做賣買、從事服務業,試著減少開支,避免因為折扣誘惑而不理性的購買許多當下用不到的東西,孩子上的各種才藝補習班,或許也並非絕對必要,讓孩子理解父母的困難,鼓勵孩子主動學習,只能全家能共體時艱,總能度過難關。
對於理想目標所需要的條件,個人必須努力拿出具體行動努力達成。許多人畢業後就不再進修,不再學習,也不再閱讀,事實上活到老學到老,是一個人寶貴的能力,只要可以跟上時代的腳步,為未知的改變做好準備,即使有一天面臨公司倒閉或遭到資遣,自己也不必過份憂心。
未來的趨勢不再只講究知識或技巧,許多工作都將被電腦或機器取代,但服務業、娛樂業和創意產業,則可能是較難被取代,且需求會不斷上升的行業,這些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特別需要良好的態度、幽默感和創意思考能力,而這些能力卻是我們的教育中極度缺乏,甚至受到打壓的能力,也因此,往往必須靠個人自我訓練。
良好的態度來自人格品德的養成,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相互作用,學著降低物質欲望,摒除嫌貧愛富的心態,不輕視或批判他人,重視內在心靈的充實,學著以敬天愛人的謙遜態度,不斷擴大個人胸襟與視野,不受限於許多約定俗成的價值或觀點,個人才能培養出敏銳的幽默感和源源不絕的創意。
如果因為害怕飛機可能失事,唯一能保證絕對不失事的方式,就是永遠不起飛,但是如此一來,飛機便失去了最重要的價值。人生亦然,因為害怕改變而不斷忍耐的人生,其實便失去發現人生更多可能的機會。

請停止一再告訴自己「我別無選擇」、「我不能/不要/不可以改變」。

請開始試著告訴自己「我可以/願意做出選擇」、「我可以過我想要的人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