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來看嚴重便秘問題的病人,診間對話我擷取片段:
病人:你說不干預別人的事,但我是主管有時需要指導下屬啊,這個分際在哪裡?
醫師:主要是在於心態。干預是帶著要求和介入,認為對方的方式一定不對,非得照自己的方式做不可。因為我們擔心事情不受到自己的控制,所以抓緊緊的,堅持己見,少有緩和的餘地,凡事都喜歡下指導棋。所以,干預的背後沒有尊重和傾聽的力量,而是帶著「我一定比你更知道怎麼做會比較好」的傲慢心。
讓人接受度比較高的指導方式是種分享和給予支持的力量,是輕鬆的引導對方,同時也傾聽和尊重對方的想法,這樣才會跟對方有舒服和美好的互動。當我們尊重對方,對方也會回過頭來尊重我們。當我們貶低對方,對方即使嘴巴服了也會心不服。
給予對方學習、探索和犯錯的空間,讓對方可以放鬆的學習。當放鬆了,反而能學的更好,更有動力。更何況,犯錯常常會帶來讓人驚喜的創意和成長。
我們會透過傾聽對方而更加了解彼此,自己也能學習從不同的角度看一件事情,而達到教學相長。
所以引導的心態會讓人感到舒服,而干預的心態會讓人感到不舒服,引導讓人有意願繼續合作,干預會讓人感到抗拒甚至離開。想要留住好的人才,得要多學習放手和尊重。而想要知道自己是在引導、還是干預,只要看看對方的反應自然會明白了。
想要干預或教導他人前多反思一下:
1. 我能100%確定自己一定是對的嗎?
2. 對方的想法或做法是否也有他的道理呢?
3. 我是否能允許對方用自己的方式學習和探索呢?
4. 如果我是對方的話,我會希望我怎麼做或怎麼說呢?
許瑞云和鄭先安醫師的新書: 心念自癒力--突破中醫、西醫的心療法
博客來 https://pse.is/U3XGJ
誠品:https://eslite.me/TFWPM
金石堂:https://pse.is/UHZQL
MOMO:https://pse.is/T3SYH
【電子書】
Readmoo:https://pse.is/UFLN4
Kobo:https://pse.is/TP2UE
博客來 https://pse.is/U3XG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