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家兒子太愛生氣了,我和先生都受不了,就像東西不小心掉下去了,他就可以生氣。
醫師:他可能覺得他沒有做好?常常給他一點肯定,當他生氣時你不要跟著生氣。孩子還困在自己的情緒,先別否定他的情緒,嘗試先貼近他的心,帶著好奇去探索他為什麼在這個當下要生氣?他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他的感受是什麼?
試試看說出孩子當下的感受或想法,"小群,你很生氣是嗎?是因為東西掉下去不能吃了,而你想吃嗎?" 試著協助他把感受說出來。孩子需要練習表達自己,可能也還弄不清自己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力特別強,但表達力不足,所以可以協助他把感受說出來,孩子的感受有被了解了就會舒緩很多了。
有些孩子的觸覺特別敏感,有些孩子的聽覺特別敏感,去看看在那個當下發生了什麼事什麼讓孩子感到不舒服,比如他坐的椅子太硬了他可能坐不住,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就只是感到不舒服、不痛快,所以仔細去觀察和協助孩子表達。當然,很多時候孩子是在氣自己做的不好,或做不到父母期待的。替他講出來,並且告訴他可以怎麼處理自己的不舒服或自己的情緒。
媽媽:他都聽不下去。
醫師:在你很混亂,他也很混亂時,誰也都聽不下去。你可以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很不舒服,媽媽也不舒服,媽媽要把這個氣洩出去,如果你要的話,可以跟媽媽一起做。
媽媽:我覺得他好可憐
醫師:你也沒有處理好自己情緒,所以你和孩子都亂成一團。最好是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來陪伴了解孩子。當他有真正被看到、被聽到、被認可時,他的情緒絕對會冷靜下來,他也會學習到如何處理、陪伴自己很不舒服的情緒。
爸爸:就是要很正向就對了。
醫師:並不是指要很正向,而是父母要學習去感受孩子,靠近他、接受他、理解他、用心去看到他。我沒說要很正向,我只有說你們得要學習去看到他,心要去看到孩子。
爸爸:我們用很多教養書上的方法處理面對他。比如不理會他,或者他很難過時,我就幫他撿起來,或者安慰他說: 這沒關係、不要緊。
醫師:當孩子很難過或很生氣時,如果我們不理會孩子,孩子會感到被遺棄、忽視、不在意,但是如果跟孩子說"這個沒關係", "這個沒什麼", "這個這樣就好",“有什麼好生氣的“,”有什麼好哭的“等等,孩子會覺得沒有被同理、被父母否定(他的情緒被忽視和否定了),雖然父母的原意是想要安撫孩子。所以比較好的方式是要先看到和接受孩子當下的感受/情緒(例如:他的挫敗、他的生氣、他的傷心等)。"寶貝東西掉了你很難過是嗎? 那你希望怎麼做或怎麼處理呢?" 不要急著幫孩子處理,讓他學習處理。
不然你先否定他的情緒,又幫他處理,這讓他更挫敗、更沒有自信了,「我就是一個沒有用,又不知道怎麼辦的孩子」。
爸爸:就放著等他處理?
醫師:不是置之不理喔,那會讓孩子感到缺乏關愛、缺乏支持,所以我並沒說不理他。當我們不理,他一定是繼續在那邊難過,甚至更難過了,父母也會氣孩子怎麼一直在難過,全家就繼續陷在情緒裡。
媽媽:我自己怕失控,所以我乾脆不講。
醫師:的確應先處理好自己情緒。
媽媽:我應先冷靜再同理他?
醫師:是的,用對方法,你們才跟孩子會越來靠近,父母情緒穩定,孩子也會學習穩定情緒。以前你們用的方式,要嘛急著幫孩子擦屁股但又很氣他,要嘛不理會他讓他自生自滅... 這樣既沒有同理孩子,也沒有貼近他的心,所以不僅沒有效果反而孩子情緒越來越差。而且當父母氣急敗壞時是無法好好教導孩子的,任何你說的話孩子都接收不到,只會感到爸爸媽媽很生氣,很可怕,孩子也會跟著進入情緒化的邊緣腦反應。
當孩子鬧情緒時父母可以怎麼做:
1. 當孩子鬧情緒時,先別急著‘消滅‘情緒,情緒其實不需要被‘消滅‘,畢竟情緒會來來去去,遲早也會消滅,情緒總是會有起伏的。所以,先觀察自己當下內在的感受,看看自己是否也帶著情緒,或壓抑著情緒。如果自己有情緒的話,可以善用情緒能量處理方式處理(可以參考我寫的書或能量DVD https://baochatea.com/product-category/能量系列/許瑞云醫師/#content ),或用自己熟悉的情緒處理方式。父母如果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如何期待孩子懂得如何處理呢?
2. 父母自己平靜下來了,才有機會看清楚孩子當下的情緒是什麼? 感受是什麼? 然後試著把他的情緒說出來。例如問他:「弟弟,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很生氣,媽媽陪著你跟這個情緒在一起一下好嗎」? 如果不確定孩子的情緒,可以詢問孩子,是否覺得很生氣?還是很委屈?如果孩子也不清楚自己的情緒也沒有關係,就靜靜的陪伴他去體驗這個過程就好。焦慮不安的父母會努力想要安撫孩子的情緒,卻常常適得其反,弄得自己更生氣挫敗。
其實當我們允許情緒的存在,情緒自然就會平靜下來。很可惜,我們長大的過程太常被要求要抑制情緒,否定情緒,所以我們都習慣把情緒往內壓,而造成內傷。而且也會把同樣的模式用來要求孩子不要有情緒,要學習控制好情緒。其實生而為人,有情緒是很OK,也很正常的,我們可以跟它好好在一起,讓情緒順利的流動過身體,自然釋放掉了。
3. 孩子冷靜下來後,再來問他想要如何處理事件?或陪伴他一起腦力激盪看有哪些解決之道。慢慢的孩子就會學到下次遇到問題時,他可以如何選擇和處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