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分享:下午在路上買了一張彩券,路過一個婆婆說,真可憐,我也買一張。當下我笑笑跟婆婆說,他不可憐,他可以自己工作很棒。結果賣彩券的先生非常激動,他揮舞著手拼湊出一些話語: 你走,我不要賣你!我安撫他的情緒,告訴他婆婆是關心他,沒有惡意。
我們聊了一下我刮的彩券,他的心情才慢慢平靜下來。在我們給出愛和關懷的同時,也別忘了,沒有人想收到可憐。大部分人想收到的,是尊重與祝福。
────────────────
生命沒有高低尊卑,婆婆的慈悲心與善念是因賣彩券的先生而生起,而賣彩券的生計也可因婆婆的幫助而得到改善。
所以我們的生命裡並沒有絕對的施者,也沒有絕對的受者,施與受本是一體兩面的互動。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自然會打從心裡的尊重、感恩與愛所有的人,而我們所有的行為也自然是尊重、感恩與愛的流動。
與他人互動時,我們的行為不要出於可憐他人,因為一般可憐他人的背後是帶有我尊你卑的心念,認為我們是較優越的施予者。同樣的,當我們不把自己當成是可憐無助的接受者時,我們也不會因別人的可憐而感到生氣或傷心。
當我們對他人的言行舉止產生負面的感受時,我們得要反思是否自己也是如此在批判和不接納自己。
例如:我很討厭別人說我胖,認為我不好看,其實背後是自己很在意自己的胖瘦,嫌自己不夠好看。 如果沒有認為自己太胖,或嫌自己不好看,那他根本就不會在乎別人認不認為自己胖或好不好看。
而自己不在乎的事對自己就不會有任何的影響,也不會有任何的情緒反應。 所以胖瘦不是問題,長的好不好看也不是問題,問題是出在我們如何看待自己。
言語的力量很大,如何讓人與人之間能夠和睦相處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必須要悲智雙運。上述友人的出發心很慈悲,她希望點醒婆婆不要用同情的言語造成他人的傷害,但是當著賣彩券先生的面如此說,卻引發了他對婆婆怨怒的反應。讓婆婆的好心好意反而成了狗咬呂洞賓不知好人心,這樣婆婆以後或許不敢也不願意再幫助他人了。
我們可以帶著微笑換個做法:‘先生您真的很棒,那麼認真努力的工作,是很多年輕人的榜樣’。這樣子婆婆聽了會瞭解自食其力是一件很棒而不是很可憐的事,而自己可以幫助這樣的人也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我們這樣的言語跟態度也會讓賣彩券的先生直接的感受到自己是被他人所尊重與支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