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為楊定一博士的新書「神聖的你」所寫的序文,新書一月已經出版了,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書局看看喔!
現代人常處於身心分離、脫離當下的狀態,進而引發種種疾病和痛苦。諸多求醫無門的病徵,包括:焦慮、憂鬱、恐慌、失眠、皮疹、胸悶、頻尿等問題,即使在醫囑下服用藥物,往往也只是稍微控制症狀,但問題總是無法根治。事實上,大多數的現代疾病是肇因於個人心念的扭曲,導致能量體萎縮,因能量卡住無法順暢流動,才會使身體也跟著生病。而本書所分享的方法和概念,與我在診間面對許多求助無門的病人時的做法,有很多相似之處。
多數人的煩惱來自抗拒和抓取,凡是自己討厭的人、事、物,就不斷的抗拒,想盡辦法除之而後快,或是試圖改變轉移;凡是自己喜歡的人、事、物就死命抓著不放,想著如何能爭取更多,萬一失去就痛哭流涕,心有不甘。書中一再提到多數人經常處在「做」和「動」的狀態中,而沒有「臨在」,意思是我們常常注視或試圖緊抓著目標,不斷努力爭取,一心想往目標靠近,但「心」卻沒能融入每個當下,於是對於過程中發生的一切全然的忽視,說起來,根本就沒有真正的活著。
舉例來說,很多人和朋友聚餐吃好料,上菜前充滿期待,好不容易等到上菜,卻囫圇吞棗的拼命把食物往嘴裡塞,好像唯恐速度太慢被人搶先。有的人還要一面吃,一面拍照上傳,一邊盯著即時通訊軟體不斷進來的訊息,同時還不斷的和過去的用餐經驗或其他餐廳的菜餚做比較,急急忙忙就把食物吞下肚,但因為過程中沒有真正的「臨在」,不斷忙東忙西、想東想西的結果就是根本沒能真正品嚐食物的滋味和環境週遭的美好,無法在聚會過程中好好的享受。
作者在書中提到「走路,就走路。沒有其他的目的」,這意思不是讓我們走路時漫無目標。人如果沒有想要去那裡的目的,是不會產生任何動作的,一定是有個想要去的地方,才會開始行走,只是大多數人走路時,腦子總是東想西想,想著剛剛發生的事、擔心待會兒可能發生的事、考慮晚上要吃什麼、煩惱明天要完成的工作⋯⋯。要不就是一邊走,一邊在心裡對迎面而來的人們品頭論足:「這個人怎麼穿得像唱戲的、她頭髮怎麼染成這種顏色、那個人看起來似乎不懷好意⋯⋯。」如此一來,走路不再是單純的走路,而是被煩惱、批判、生氣等各種情緒和念頭佔據,導致我們的能量體不斷萎縮。如果走路時不帶著雜七雜八的心思,全然的專注在走路本身,走路的每個瞬間就只是單純的行走,沒有任何想法或目的,那自然可以走得輕輕鬆鬆,充滿喜悅愉快。
生命的本身變幻莫測,無法事事如我們所願,如果堅持凡事一定要按照我的計劃進行,那就很容易產生煩惱和糾紛,所以作者提醒我們:「不要只重視結果或目標,而是重視『做』和『動』的過程⋯⋯,學習從『心』出發,清楚的覺察自己的心,清醒的『做』和清醒的『動』。」一旦我們能夠覺醒,看到自性的完美,就不會再去批判或排斥他人,也不必期待他人應該如何如何,如此一來,包括婚姻、家庭、工作⋯⋯,都可以變得和諧美滿。
生命的匱乏感是來自人的貪念和執取,喜歡的東西就想得到更多,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所以才覺得匱乏。當我們對所有際遇和周遭的人、事、物都沒有任何排斥、抗拒或不滿,甚至可以對生命中的一切都知足感恩時,我們的生命自然會變得非常豐盛和富足。
本書透過種種譬喻、覺察、改變心態(誠懇、真誠)、呼吸等方式,帶領著讀者重新回到每個人本有的喜樂與安定。經由把注意力導向「這裡」、「現在(當下)」,時時帶著清醒的覺知,清晰專注的了解知曉所有的發生,並且不帶任何抗拒,不去標示喜歡或討厭等評價,只是單純全然的活在此時此刻,既不逃避或抗拒現在,不反覆咀嚼過去,也不莫名煩惱擔憂未來。能夠如此,人自然會醒覺,進而活出生命最大的潛能。
「神聖的你」一書雖然長達17萬字,但只要慢慢用心的讀,試著讓我們的心融入作者透過文字所展現的意境,讓文字來「讀」我們,而不是我們去「讀」文字,心就會沉靜下來,領悟到超越文字所能表達的「在」,就能與我們的生命全然接軌。一旦能與生命全然接軌,生氣、緊張、壓力、慌亂、恐懼、榮辱、委屈等能量會自然轉化成喜樂、愛、豐盛、感恩、祝福、平安、自在、醒覺等能量,幫助我們體驗前所未有的輕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