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人類愛的關係裡的基本需求

今天Stephen老師來上伴侶關係的能量動力時,跟大家分享了人類對愛的關係裡的基本需求,建議我們每天都要對伴侶、對自己和對家人做5+1的愛的功課,如何去愛自己和愛別人。

1.    我的心可以看到你和你的本質,我懂你──被看到。
2.    我對你的存在充滿了感恩與愛,我不會把你視為理所當然,我無條件的愛你──被愛和被感謝。
3.    我對你生命中所遭遇的困難感到非常的遺憾和抱歉,你的困難如果是因我而起,我會真心的道歉改過,如果不是因我而起,我能感同身受,能夠同理你的苦──被接受和被同理。
4.    你跟我是共同屬於這個關係的(屬於這個家的)──歸屬感
5.    我會保護你不受他人的傷害,我也不會傷害你,你跟著我是安全的──安全感

以下這一條是當我們給出愛和在任何關係裡,也要懂得保護住自己的底線。該說不的時候,得要堅定的說「不」。該離開這段關係,也得要懂得離開。當對方以不恰當的行為對待我們時,我們得要懂得拒絕。

每個人的底線不同,但並沒有對錯好壞,自己要清楚自己的底線是什麼。例如:有的人不能容忍3p4p的多重伴侶關係、有的人不能容忍被大聲咆哮、有的人不能容忍被輕視等等,當對方越過自己的底線時,會造成我們的憤怒、傷心、怨恨、想報復等情緒的升起,嚴重的甚至會導致生病和死亡。懂得堅定的說不和拒絕讓他人超越自己的底線,才不會容許自己一而再的受到傷害,例如待在家暴的關係裡。
1.    我不會容許你超越我的底線──我會懂得善待和愛自己。

今天的課程有談到外遇問題(包括為什麼人會一再的外遇的根源,如何改變?),也談到了許多有關伴侶關係的能量流動,和陰性、陽性的能量本質等。老師看到在我們的文化裡還有許多兩性關係的課題,因有太多的東西未來得及分享,以後有機會我們會再度邀請老師來台授課,更深入的帶著大家去探討、瞭解和轉化關係課題。老師在能量場上看到不少婆媳的能量動線問題,昨天還未來得及分享,或許今天的課程會帶到這個課題。


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

孩子做功課很挫折怎麼辦?

問:許醫師你好,聽過您的講座,覺得我的孩子是聽覺型孩子,他現在大班,基本上他在學習上沒障礙,最近兩個月在家裡情緒突然會愛生氣(寫功課時機率更高),他他也不想,但不知道怎麼會這樣,在外就不會。我在稱讚別人時,或跟爸爸事情,他認為我在罵他,會我跟爸爸不愛他。以前做事會自動自發,現在有些事叫了許久也沒動作。我比較擔心的是他在寫功課時,會較沒耐性,加上分心寫錯,會自己很笨,甚至打自己的頭傷害自己。我該怎麼做? 現在話很小心,但還是無法避免。
────────────────────────────
答:聽覺型的孩子的確容易自我批判,也很容易覺得別人在批評自己。當父母稱讚別人時,而自己又沒有那樣的優點就會覺得是在自己不好。聽覺型的孩子也容易放大或曲解別人的眼神和小動作。當孩子情緒沮喪時,自然沒有動力去自動自發了。

要教導孩子學習區分想法和事實,也要學習把事情和人分開來談。例如:事實是「分心寫錯了」,但是想法是「我很笨」。事情是「寫錯了」,但不是「我很笨」。所以要學會區分什麼是事實?什麼是想法? 例如:孩子因為很想要玩玩具,所以騙父母他作業寫完了。事實是,孩子「想玩」還有孩子說「他作業寫完了」,想法是這個孩子很懶惰、很會撒謊騙人,這樣子的孩子以後一定會犯欺詐罪,也無法完成學業了,我生下這樣沒有用的孩子幹什麼,打死算了,越想就越生氣難過,被困在自己的想法裡。

還有,也要把行為和人要分開來,例如:孩子謊是一個行為,但是不代表孩子是個騙子,因為這樣的標籤會讓孩子永無翻身之地,更何況,大人也是常有謊的行為啊!例如:明明很討厭上司的行為,但是還是會奉承拍馬屁。或者,明明覺得朋友變胖了或穿的衣服很不適合,卻還是讚美她很好看等。

對聽覺型的孩子話,口氣要溫柔,盡量傾聽孩子的想法,或者協助孩子出他的感受。例如:寫錯了你感到很生氣是嗎?很難受是嗎?我們一起想想看可以如何寫的更好? 盡量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和改變的方法,孩子可能會直接不知道或不會,可以提醒他當他寫的很好的時候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呢?

很小的孩子或許真的不知道,那父母可以協助他找出問題的原因,有的是因為父母寫完了才可以玩,那孩子就會一直想要趕快寫完,但是心不在寫字而是在想著等下要玩,所以就分心了。與其寫完了才可以玩,不如說專心的寫40分鐘,然後可以玩20分鐘,很小的孩子也可能沒有時間概念,可以用有數字的鐘告訴他,也可以告訴他時間到了,媽媽會提醒他可以去玩了,但是在那之前,得要專注在寫字上。做功課的過程才是重點,而不是把完成功課當成目標,目標是「做的過程要專注」。

可以教孩子寫慢一些,不要急。讓心跟著手/筆一起動。可以先練習很緩慢的寫一個字,去感覺寫字時的手的動作,筆畫過紙張的感覺或筆畫出字的感覺等。剛開始練習時,得要很緩慢才可以感覺的到,才可以身心合一。
孩子容易心急很多時候也是跟父母學習的,所以父母的身教也很重要,父母容易焦慮,急躁,什麼事都是快快快,趕趕趕的,孩子自然容易耳濡目染。現代人只講求結果,效率,所以容易身心分離,不易專注。要重新練習如何身心合一,專注在每個當下,自然可以做的很好。


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六個月到一歲大的孩子有什麼特質?

每個年齡層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質和需求,上篇文章分享了有關3-6個月的嬰兒,現在來分享六個月到一歲的孩子。六個月到一歲的孩子已經可以聽得懂許多話了,雖然說不出來,但是會開始遵從指示。

這個時期的嬰兒會出現開始分享自己的玩具和情緒互動。照顧者要接受嬰兒的邀請,觀察和模仿嬰兒的情緒反應,這樣才會鼓勵嬰兒有更多的情緒表達。可以用語言和表情開始教導孩子去認識不同的情緒,幫助孩子把他的感受轉化成語言,例如:模仿孩子的表情,然後對孩子說,你現在覺得很害怕是嗎?你很生氣是嗎?你想要安靜一下是嗎?當父母可以用同理心、肢體語言、表情、聲調、言語、情緒反應等去表達和反應孩子的感受時,孩子就開始走在學習有關情緒表達的路上了。

這個時期也會開始出現陌生人焦慮,所以會更迫切的緊黏著父母不放。這時候父母如果可以表現出對陌生人的友善、輕鬆和親近,孩子自然也會慢慢的放鬆。不要告訴孩子這沒有什麼好怕的、或是不要哭啦、或強迫孩子得要跟陌生人打交道、或嘲笑孩子的害羞行為等,這些作法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和情緒表達,也會讓孩子感到更不安、更沒自信、和無法信任父母。

在這個年紀的孩子還沒有清楚的「你」「我」概念,所以分不清周遭人的情緒能量或是自己的,當父母吵架或帶著生氣悲傷的能量時,孩子會感到特別的躁動不安或常啼哭。

這個年紀的孩子也會有分離焦慮,對短暫的離別(例如父母要去上班時)感到很不安,在父母準備要離開時就會大聲啼哭抗議,在父母回來時會有兩極化的反應:要嘛推開父母、不想要理睬父母,要嘛會很焦慮不安的緊黏著父母。


如果孩子有這個問題時:1)要先去了解褓母跟孩子在父母不在時的互動方式是否恰當?孩子是否害怕跟褓母單獨相處?如果問題不是出在跟褓母的互動時,那就是父母平常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害怕被拋棄或不被理睬,所以2)平常得要對孩子的情緒反應有更敏銳的關心和互動,短暫離開時要清楚的讓孩子知道父母一定會回來。3)孩子跟父母的情緒是連結在一起的,所以當母親也有分離焦慮時,孩子也會如是的反應。所以母親得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信任褓母,孩子自然會比較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