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為什麼我知道但是做不到呢?



診間常碰到病人對我抱怨他現在已經明白他的苦來自哪裡,我說的道理他都懂了,但他就是做不到原諒,接受和放下,怎麼會這樣呢?
────────────────────
要成為一位好的游泳選手得要經過不斷的、嚴格的訓練,沒有經過訓練的人一般連基本的游泳都不行,更何論想要游的又快又好呢。同理,沒有經過鍛煉的心是無力的,會不由自主的被環境、他人、情緒等所影響,久久不能平復。

今天就算有人教導我游泳的方法,讓我知道如何擺動身體、如何划動手腳、如何換氣等等,我都清楚的知道如何才能游泳了,但並不代表我這樣就會游泳,更不可能說這樣我馬上就能夠成為很棒的選手。所以我們即使明白了道理,並不等於我們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心。

但是明白道理是一個很好、也是很重要的開始,從這裡我們可以透過不同的人事物,不斷的練習調服我們的心。剛開始練習可能很困難、很彆扭甚至很痛苦,覺得自己離目標好遠,甚至很抗拒,因為跟自己原本的習慣、習性都是背道而馳的。就像剛開始練習游泳可能很容易嗆水、常常手忙腳亂的、感到無法呼吸的恐懼等等,但只要持之以恆不斷的勤奮練習,就會越來越順利,越來越會游泳了。

這世上還有很多人不清楚自己痛苦的來源,也不明白要如何脫離痛苦,所以如果我們已經知道苦的來源就是踏出很重要的第一步了,要懂得肯定自己和鼓勵自己。就像失足掉進池裡,如果不會游泳,也不知岸邊在哪裡,就只好不斷的痛苦掙扎。但如果已經知道岸邊在哪裡,也知道游泳的方法,只要靜下心,慢慢的用方法朝著岸邊游去,總有上岸的時候。

雖然練習心力的方法有很多種,但不外乎是持續的透過練習當下的覺察、覺知、願意改變和凡事多用心。不要急,很多事情是急不來的,越急反而離目標越來越遠。只要願意用心的、持之以恆的練習,自然心會越來越有力,生命也會越來越自在。在此推薦琉璃光出版的「滴水禪」,也可以做為我們身心靈讀書會的第二本書喔。

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多吃水果有益健康?




很多人認為應該多吃水果才有益健康。我們也常常聽到宣導每天至少要有五蔬果,其實,蔬菜和水果不應該同題並論,五蔬果裡蔬菜的比率應高於水果的比率。現代有不少體質溼寒的人,身體容易水腫又怕冷,實在不應該吃太多的水果。

可以仔細的觀察身體的反應來做判斷。例如:天冷的時候,吃完一根香蕉或釋迦,看看身體是否覺得更為怕冷,或感覺體溫稍許下降呢?也可以觀察排便,如果水果吃多了,是否大便軟啪啪的不成型甚至拉肚子呢?尤其是冬天或天氣較冷的時候,一天最好只吃一份最多兩份的水果就好。

水果還有其他的問題:
1. 大多數台灣的水果都是基因改良過的,很甜,但失去了原有的水果特殊的香氣及味道。現在已經很難吃到會酸而且真正果香味十足的水果了,包括鳳梨、橘子、釋迦、蓮霧、水梨、柚子等等都是基因改造過的,只有甜味,沒有水果應有的香氣和味道。加上基因改造對人體和對環境等會造成的長期問題也慢慢在浮現了。
2. 吃太多的甜食包括水果,容易讓三酸甘油脂過高,進而提升脂肪肝的發生率。現代人愛吃甜食,又愛熬夜和生氣,所以脂肪肝的問題比比皆是。
3. 因為水果甜,昆蟲們也愛吃,所以農藥使用特別多,殘留也高。

一般我會建議儘量找原生品種,自然農法栽培的水果,或經過檢驗是安全水果,沒有農藥殘留的。


2013年2月22日 星期五

不認同怎麼接受呢?


問:「接受」等於「認同」嗎?如果我不認同某些人或某些事,如何去接受呢?
答:接受並不等於認同。接受一件事或一些人並不代表認同這些人事及背後的價值,接納只是與現實和解的一個決定,對於當下發生的事件,不肯接納其實代表著抗拒現實。當事情發生時,我們會賦予這個事件某些意義,這些意義背後具有不同的能量。我們所賦予的意義可以帶來喜悅安詳的能量,同樣的也可以帶來緊張焦慮或生氣憤怒的能量,端看被賦予的意義是什麼。

就好像趕著上班卻遇到大塞車的時候,一旦我們接納塞車會造成遲到的事實,意味著我們願意擔起遲到的責任,也相信自己有能力採取行動應變。

當我們接納一件事實時,所採取的行動就不會是抗拒事實,而是去處理我們內心以為事情沒有辦法可以解決的念頭。當我們全然的接納所發生的一切時,內在便會升起一股力量,幫助我們去面對及解決問題,反之,如果只是死心認命,我們可能選擇逃避,因為我們告訴自己事情是無法解決的,所以只好消極放棄。

不同的思考,帶來不同的結果。

遇到大塞車,如果我們想著:「怎麼會塞車呢?是誰開車那麼不小心造成車禍了?我怎麼這麼倒霉?這下完蛋了,老闆准又擺著臭臉等著扣我薪水,會不會把我炒魷魚了?」那麼大塞車這件事所產的能量,便是不安的、焦慮的、負面的。

但如果我們的思考轉換成:「我如何把大塞車的影響降到最低呢?如何讓今天的工作順利進行呢?待會開會,我應該負責通知某某某,或者我可以請同事先準備資料,或是讓某某某先開場。」那麼大塞車這件事,就只是一個事實,而不會影響我一整天的工作和情緒。

另一個狀況是一組人合作一個案子,林先生總是遲到,交給他的任務經常拖拖拉拉的影響了其他人的進度,導致整組的考績變的低落。

其實「接納」代表與現實和解,因此能安住在當下,當大家接納林先生的遲到習慣,只是知道準時對林先生是件困難的事,但並不表示大家都認同或贊成遲到的行為。

如果我們的思考是:「林先生怎麼那麼可惡,老是害我們有狀況。為什麼他要這樣害大家呢?」這樣一來,問題便很難解決,只會讓林先生和同仁的關係越來越糟,更可能讓林先生因為感覺大家都不喜歡他也看不起他,而越來越不願意配合。

相反的,如果我們的思考是:「如何讓整組效率更好,使合作更愉快順利?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林先生呢?」例如:林先生因為習慣晚睡,所以無法準時參加討論,那或許開會的時間可以稍作調整,或者分配較有彈性的工作給林先生。

真正讓我們感覺痛苦或厭惡的,並不是他人或他人的行為,而是來自自己內心的憎恨、排斥或抗拒。當我們內心充滿祥和、接納、喜悅和愛時,我們眼中的世界便也會充滿祥和、接納、喜悅和愛。

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為什麼孩子沒耐性,不專注呢?


潘蜜拉杜克曼Pamela Druckerman (著有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 她婚後從美國搬到法國住,發現美國小孩和法國小孩有很大的不同,美國方式養大的孩子很難做到自我管理和控制,一不如意就耍脾氣哭鬧,尤其是在餐館,很沒有耐性,既沒有耐性等食物上來,也沒有耐性等家人吃飽,尖叫、吵鬧、搞破壞、到處亂跑。

所以美國速食文化非常普遍,因為有小孩子的家庭很難好好在外面慢慢的享受一餐美食,只能帶到速食店,速戰速決。相對的,法國同年紀的孩子卻很懂得自我控制,可以耐餓,可以等待,會靜靜的坐在兒童餐椅上,既不尖叫也不哭鬧,乖乖的等食物一道一道慢慢的上桌,跟父母同享愉悅的一餐。

台灣現在看到越來越多類似上述的美國孩子-常無理取鬧的小霸王。成因有很多,列舉兩種常見的:
1.    雙薪家庭越來越普遍,父母皆有全職工作,平常孩子只好託管給安親班、托兒所、老一輩的家人等。因為父母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所以感到內疚,想要儘量的彌補孩子。而且因為相聚時間少,感情較淡,所以也急著想要博得孩子的認同與愛。因此寵愛萬千,孩子喜歡吃雞腿,即使全家聚餐只剩一條雞腿,媽媽也馬上雙手奉上。如此也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偏食。現代的孩子因為愛吃大魚大肉、甜點、零食,不愛青菜雜糧,所以很多從小就開始有便秘的問題,而且體味難聞,身體虛胖、體力差、過動無法集中精神。

2.    很多老一輩的管教方式較為嚴格,較沒有給孩子自由表達的空間,常常動輒以體罰為懲誡。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不打不成器、小孩子有耳沒嘴、不許頂嘴、沒有權利說不,這樣父權高壓式的管教方式,是現在30幾到50幾歲的人常見的成長背景。

所以當這批人成為父母時,他們容易呈現兩種極端的管教孩子方式,一種是傾向過度尊重和溺愛孩子--對自己內在小孩的代償式的彌補。另一種是使用當年父母管教他們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這是他們最熟悉的方式--但因社會文化的變遷,體罰及極權的管教方式,在現代很容易在親子之間起極大的衝突。如何在這兩種極端裡拿捏得當需要用智慧。

現在常見的草莓族、啃老族,如果仔細詢問會發現很多是從小就被照顧的無微不至。餓了一哭,馬上就有奶喝;想要什麼,父母(或照顧者)馬上就會回應。家裡去哪裡吃飯或去哪裡玩樂都會先詢問孩子意見,都聽孩子的指示。所以養出來的孩子完全沒有同理心、耐心、孝心(因為都是父母對孩子很孝順)、只會予取予求、脾氣扭、翻臉比翻書還快、常上演三秒鐘落淚發飆的演技、也沒有抗壓力的能耐。

Walter Mischel - Marshmallow test沃爾特·米契爾的棉花糖測試是最有名的心理學研究之一。在1960年代,米歇爾(當時是史坦福大學的教授),他把幼兒園的學生一個接一個的單獨留在一個房間,並發給他們一塊甜點(他們可以任選下列的其中一種:餅乾,麵包,或棉花糖)。實驗者告訴這些孩子,他們可以選擇馬上吃掉這個甜點,但是如果他們願意等待15分鐘,當實驗者回來的時候,他們將會多獲得一個甜點。

米歇爾追蹤了這群學童直到他們長大成人,他得到驚人的發現:他發現為更好的結果而能夠克制自己等待15分鐘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他們的學業成績較為優良,專注力和推理論證能力更強。而在數十年後,他們的身體較為健康,在職場上更為成功,他們的婚姻關係也更為美好。

所以,這個表面上看起來像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實驗,但它的背後卻隱藏著深遠的意義。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就能夠培養自我控制、耐心等待、馴服自己的衝動慾望,他將來也比較能夠克制自己不要輕易放棄學習、考試、工作或有婚外情等,他的人生可以更好地生活。能夠忍耐的孩子,即使在有壓力的環境下也不會輕易的崩潰或放棄。

很多父母的管教方式是不斷的對孩子說不:不可以跑、不要吵、不要亂動、不要煩、不要鬧等等,但孩子也會學著說不。比較好的方式是跟孩子說‘等一下‘。孩子肚子餓了,跟孩子說再等一下,吃飯的時間還沒有到。媽媽講電話,孩子吵著要媽媽幫忙拿東西,不要急著罵孩子不要吵,到旁邊玩去,而是說等媽媽五分鐘,讓媽媽把話說完再來幫你好嗎?如果只是跟孩子說不要吵,他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他當然還是不停的吵吵鬧鬧。

孩子精力旺盛,一定每天要讓他們有發洩的管道,讓他們能夠增強體力,所以固定帶孩子去附近的公園、學校的操場、籃球場等讓他們跑跑跳跳發洩多餘的精力、伸展手腳,讓身體活絡舒服了,孩子才能夠靜下來專注。

從生活的食衣住行細節中慢慢的培養孩子的耐性、抗壓性、獨處的能力等。從小就要不斷的訓練。沒有經過不斷的訓練的孩子,不會突然有一天就開竅得到耐性,變的專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