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我的小孩讓我很抓狂怎麼辦?

 病人:在面對小孩的時候,我很焦慮!我有三個小孩,姊姊和哥哥都有些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面對他們時我很容易抓狂。

 

醫師:你越抓狂他們越糟糕,當我們處在焦慮的情緒裡,我們很難真正看到孩子。

你不需要"處理"孩子們,不去要求孩子的行為要符合你的期待或標準,而是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問自己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反應?而且為什麼是在此時此刻發生?你需要做的是跟孩子們連結,而想跟孩子們連結我們得要用「心」看而不是用「眼睛」看。帶著好奇的心去探索、去覺察、去了解他們。

你很努力的的去”調整"孩子們,但這其實是背道而馳的做法,你越想調整,他們就越焦慮也越想遠離你。

 

病人:真的,他們會離我越遠,這跟我的心意是違背的!

 

醫師:所以,你需要做的不是調整孩子,而是用「心」觀察和了解孩子。你很焦慮,焦慮的媽媽會只看到表層,看到孩子正在做的行為,但是看不到他們行為背後的動力、情緒、想法和他們的心。

 

靜下來,不要把他當作是你的小孩,把他當作是隔壁鄰居的孩子,帶著好奇心去了解這孩子到底怎麼了,去觀察他,然後你可以對他說出你的感受,例如:"你現在很生氣是嗎“或是”很緊張擔心是嗎?" 一但你說出他正確的感受時,他的情緒就會很快冷卻下來、會安定下來。去探索看看、去觀察他們,把他們當別人的小孩。

 

焦慮的媽媽很難會沒有焦慮的孩子,因為他一靠近你就共振了你的焦慮。 所以,你先要把情緒穩定下來,可以用「能量運動」來調整情緒(請參考我們的情緒能量調整USBDVD),讓自己的焦慮降下來。練習觀察呼吸,和放慢呼吸,人一急就會焦慮,然後心亂就看不清了,在你還不知道要做什麼的時候,先靜下來、觀看、探索、察覺。

 

當媽媽在觀察孩子時,孩子也比較不會逃避。就像有人在背後看你時,你也會莫名其妙的想轉過頭來,那就像有一個能量傳過來在跟你連結,你就會自然的回應。所以你只要專心和專注的觀察孩子,他們就會轉過來看看你,如果你能量是舒服的(安定和放鬆),他們就會想要靠過來。起碼你會吸引到他們回頭了,而且孩子被父母的心看到的時候會比較安定,畢竟有時候他們只是想引起父母的關注。

 

病人:我還有一個問題是,當客人來時,或者孩子剛換老師,老師會跟我說我孩子的狀況,我發現我的焦慮更大,我會希望他們做好,結果反而..,我知道自己應該當孩子的堡壘,可是我却會跟著他人一起指責孩子...我的焦慮常來自別人怎麼看我的孩子。

 

醫師:你想要當個好媽媽,你得先認同你自己的確是個好媽媽。即使孩子好動或不聽話,你也是個好媽媽。媽媽的責任不是把孩子管控的乖乖的、聽話、安靜不動。

 

病人:我做媽媽十年了,但我却越來越迷失了!

 

醫師:你越想做個好媽媽,就會給自己越大的壓力和焦慮去管控,而孩子就會承受這些壓力,這等於是個惡性循環。所以認可自己是一個努力和認真的好媽媽,而不是在乎別人是否有看到或認可你是好媽媽。

 

病人:我先練習帶著好奇去探索

醫師:是的,不急著要求孩子在別人面前要表現良好,而是帶著好奇去探索孩子的行為和反應,去了解他,去跟他互動。當你可以找到方法快速讓自己安定、讓孩子安定,你就不會擔心他們在別人面前表現不好。

 

病人:所以當他們在別人面前表現不好時,我也可以探索他們為什麼會這樣?

醫師:是,你先安定下來。因為有時客人來,孩子的確會不安,因為每個人帶進不同的能量場,是他們不熟悉的。

 

病人:我們看不到,可是孩子是敏感的,他們會不舒服。

醫師:他們會發現有一個陌生的改變,你也可以認可我孩子就是高敏感,有客人、有環境變化,他們就會不穩定。 可以提醒客人:「我的孩子比較敏感,請大家不要把過多專注力投注在孩子身上,這樣孩子會比較舒服」。你也可以跟孩子說,若在客廳不舒服你可以進去自己的房間,若準備一些他們可以玩的東西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病人:去年就是這個問題,家族大聚會,親人都會把眼光投射在小孩身上,那天我就爆炸了,我和先生吵,吵完就變成婆媳爭吵。 那次我就覺得我不適合這個婚姻,已經想到要離婚了,那次我離家出走,老大老二都跟著我,那次離家出走反而我們三個都很穩定。

 

醫師:媽媽穩定孩子就會穩定。你可以發個訊息給家族的人,跟他們說明你的孩子是高敏感度的孩子,可以送他們關於高敏感度孩子的書給他們看,讓家人們知道,他們的眼神、心念、行為等帶進來的能量都會影響到孩子。高敏感度的孩子,面對環境的變化會需要時間適應,對我們來說一點點的刺激或變化,對他們來說卻是很大的刺激和變化。

——————————————-

一個多月後病人回覆:

 

上次看診後,我的焦慮狀態改善很多,從假期帶老公與小孩回娘家,到現在中間焦慮症狀減少好多。這次回娘家,我媽媽跟我回饋說:她很久沒能跟我好好坐著聊天,因為覺得跟我聊天壓力很大,講沒幾句我就會生氣。小孩也說我變得比較有耐心,比較包容與溫暖,謝謝許醫師那天幫助我很多!!

 

2021年10月23日 星期六

斷捨離的人生

我們知道想要良好的生活空間,需要懂得斷捨離不合時宜的舊物。當我們不會再用到的東西就可以放掉了。

空間需要斷捨離才會流動和寬敞。 

而人的思想也是需要斷捨離的,例如當孩子長大了,父母得要捨去對孩子的管控和下指導棋,如果不捨去不適宜的對待方式,親子關係就會劍拔弩張或疏離冷漠。當時代、文化等在改變時,我們的思想也要斷捨離,才不會跟周遭的人、事、物格格不入,例如無法接受兩性平等還停留在男尊女卑的概念等,或對原住民的稱呼還停留在「番仔」。

思想需要斷捨離才能跟社會與時共進、家庭和諧沒有代溝。

 

人際關係也要懂得斷捨離。例如:對舊的情感念念不忘,老想要回到過去,即使對方早已移情別戀了,這樣只會不斷的傷害自己,甚至也會造成別人的困擾。對充滿抱怨或會在背後道人長短的朋友也是要斷捨離的,不然自己也會成為老看人不順眼和傳播留言的人。

關係需要斷捨離才能擇善交友,不會讓自己不斷的沈淪。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四樓的天堂

朋友推薦我看一部公視影集「四樓的天堂」,談有關一位台灣本土的推拿師的故事。今天我看了第一集,主角是一位隱身在巷弄裡的推拿師,他能從客人身體的狀態得知客人不願面對的心裡傷口。他知道心裡的創傷總能被身體記住,這跟我常說的心不卡住,身體就不會卡住一樣。


很開心這部影集能讓更多人知道當身體出現問題時,應該要往內看病痛的根源,處理過去的創傷和人際關係課題,這樣才能讓身體的能量再度流動,順利的康復。不然只有靠開刀、吃藥、打針,不去探究疾病的根源,這樣就只能長期的依靠藥物或醫師來處理表淺的症狀問題,根本碰觸不到疾病的根源。所以很多的慢性病就只能越吃越多的藥,病情反而越惡化,更遑論治癒!

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看看這部很不錯的影集喔!


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與蔡璧名教授在臉書直播



愛的朋友們,好久沒有機會在我的粉絲網頁 https://www.facebook.com/happy1013/ 做直播了,很開心這次接到天下的邀約,跟蔡璧名教授一起分享如何鬆開我們的身和心。

時間:10/13 今天晚上8:20
歡迎大家一起參與,也歡迎提問!如果有在今晚的直播上留言、分享和按讚的朋友,出版社會抽出兩位幸運的人贈送鬆開的技、道、心這本書喔!

2021年10月8日 星期五

別人在否定你時,表示他也是在否定他自己。

 別人在否定你時,表示他也是在否定他自己。

別人否定你,如果你很在乎對方的否定時,那表示你也是在否定自己。

 

別人在否定你時(例如否定你的某些特質),表示他也是在否定他自己(他也不喜歡自己的那些特質)。所有的特質其實都源自於我們的概念,例如:勤勞和懶惰,美麗和醜陋,快和慢,自私和慷慨等等,這些都是落入了用二分法來貼標籤的觀念。但萬事萬物其實都是一體的,並沒有任何絕對性的特質。我們所貼的二分法標籤常源自於過去所受的教育、所處的文化、所經歷的經驗等。例如台北人可能覺得很正常的步調對鄉下來的人會覺得超快的。上一代對勤勞和懶惰的想法也會跟下一代差很多,畢竟以前的年代沒有週休二日,更別說是3天的連假了。

 

所以聽到別人在否定我們時,別急著跳腳,畢竟他其實是在表達他不喜歡自己的某些特質。

 

別人否定你,如果你很在乎對方的否定時,那表示你也是在否定自己。例如:如果一個人嫌棄自己很胖,那當別人嫌他太胖時,他一定會很在乎。如果他沒有嫌棄自己胖,甚至還覺得自己很瘦的話,那當別人嫌他太胖時,他根本不會在乎,甚至還會沾沾自喜,覺得自己應該變胖了。

 

所以善用他人的話語當我們很好的內心鏡子 -- 萬法唯心。

2021年10月3日 星期日

哈佛醫師的復原力練習書 推薦序

 生命有無限可能,只要擁有絕佳的復原力/回彈力,即使身處再艱難的困境,也可以找到出口;任憑墜入再深的山谷,也有機會再度登上頂峰。「哈佛醫師的復原力練習書」就是要告訴我們,如何能擁有絕佳的復原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沒有任何困難或挑戰,作者在書中分享如何尋找並創造我們的復原力:從如何建立人際連結、提升心靈的彈性、如何擬定目標、如何達成目標、如何培養調節情緒的能力、積極正向的態度、好好照顧自己的方式,以及如何讓復原力在日常中不斷壯大等八個章節,說明介紹當我們擁有良好的復原力時,無論生活丟出什麼難題,我們都能抱持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安然地度過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

作者提醒大家在日復一日滿檔的行程中,記得為自己安排適度的空檔,刻意放下手中的工作,緩緩的深呼吸幾次,使我們的身、心得以暫時跳脫當下的思考和行為模式,好好檢視自己的狀態,避免一直處在自動導航模式中,不加思索的依照慣性執行眼前的所有任務。而且當我們專注的、緩緩的深呼吸時,我們的焦慮、心跳、血壓、自律神經都能開始放鬆和自我調整。


不妨每天都安排一點時間和空間給自己,讓心有機會靜下來,才能更有條理、更冷靜的去反思現況。「暫緩腳步」可以幫助我們重整思緒,避免因急躁而做出錯誤決定,人際上也才不會有過於激烈的反應,任由自己被情緒牽著走。就像一行禪師倡議的,我們最好每十分鐘就練習放下手邊的工作,提醒自己回到正念,一行禪師和本書作者所推廣的理念,兩者之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本書內容既豐富且實用,條理分明又簡單扼要,一步一步教我們提升復原力,從找出深埋體內的復原力、如何建立人際鏈接和修補人際關係、如何不鑽牛角尖讓我們的心靈更有彈性、如何讓我們的行動力加速能堅持到底、和如何調節情緒壓力、培養正向樂觀的心態和思維到如何好好照顧自己和關愛自己等,內容非常豐富,讓人的身心更加安穩健康,是一本值得細細閱讀的好書。

博客來購買此書的連結: https://tinyurl.com/book211002


2021年10月2日 星期六

拔毛症




拔毛症是一種重複行為的精神性疾病,也是強迫症的一種表現形式,和咬指甲一樣,病人會無法克制地拔自己的頭髮。這樣的個案很多背後的原因都是來自焦慮和恐懼。 治療這樣的病人得要找出背後的因和協助改善這樣的因。

非常感謝這位病人願意分享她的故事和照片,她來自比較高壓的家庭,從小經歷過不少家庭的創傷。她的症狀會大幅度的改善是來自她很努力的自我覺察和做我交代她的功課,她因此不斷的成長和改變,而且她每天也都有好好的做能量運動,學習釋放卡住的能量,所以不只拔毛症改善了,連帶甲狀腺問題也跟著療癒!
———————————————————

病人:從國小開始有拔毛症

醫師:你很焦慮,幾乎都跟父母有關。告訴我你跟父母怎麼相處的?

病人(哭):我們平常都很好。

醫師:如果都很好的話,你不會想哭。
病人:我覺得我跟爸媽很好,妹妹跟爸媽不好。

醫師:你的壓力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 「你擔心自己不是個好孩子」。你太想當個好孩子,當你的心一直想要滿足別人,這樣就會活得很辛苦。因為總希望能滿足父母的期待,做到孝順、百依百順,但這樣就違背了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所以很矛盾,就會有很多焦慮。而且當你不能使命必達時,更多的焦慮就來了。

你看著父母時你的內在是繃緊的,而且潛意識想要逃離。一個好的關係是我們可以輕鬆的看著父母,這樣才是好的關係。你表面跟父母很好,不敢違逆父母,所以也會很羨慕妹妹和生妹妹的氣,認為她怎麼那麼可以那麼叛逆和不孝。


讓我們一起跟父母說:「親愛的爸爸媽媽,謝謝您們生我養我,我把屬於您們期待還給您們,也把您們的要求還給您們(病人大哭),我不再使命必達,我會往自己的內在看,我真正想要的答案是什麼,然後再回應你們。這樣我才能真實的做我自己,才不會感到焦慮、壓力、生氣、傷心、內疚。我很愛你們,也希望爸媽能接受我和祝福我,謝謝爸爸媽媽」。

醫師:爸爸媽媽有要求時,先別急著回答好,要往內看自己真正要什麼。先離開他們一個距離(例如走到另一個房間,因為能量會互相影響),然後再看自己內在的答案是什麼,不然你在他們面前,你只會不由自主的說好,你只會做他們想要你做的,而不是你真正想要做的。

你得要學會做自己,才不會有莫名的、無法紓解的焦慮、壓力,只能一直拔頭髮。你太容易被情緒勒索了,別人一生氣或一不高興,你就無法說不了,所以甲狀腺也出問題了。

當你不用承擔別人的問題時,你就會很輕鬆,所以回家後不要亂承擔。
不聽話並不是叛逆,只是希望學習做自己,你可以尊重父母跟你有不同的意見,也要讓父母學習尊重你有不同的想法,畢竟你是一個成年人了,要學習負責自己的行為和命運。


學習帶著尊重和愛對父母說「不」,這不是要你做叛逆小孩,或者不尊重和忤逆父母,而是我可以尊重父母的想法,但是我也得要尊重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當兩者不同時,我得要做自己的選擇,畢竟我要負責自己的人生。這樣喉嚨才不會塞著,也才不會焦慮的一直想拔毛。

病人:我變成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做什麼。我家開店,爸爸希望把我綁在身邊。

醫師:因為你一直都聽從父母的指令,沒有學習自己做決定,所以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可以從現在開始嘗試做選擇。 選擇其實沒有好壞或對錯,不需要害怕做選擇,走不同的路會經歷不同的風光和學習,都很好。如果你什麼都說沒意見的話,人家就會替你做決定。

讓我們跟爸爸說: 「謝謝您總是為我做規畫,我一輩子都沒有為自己做決定,但我已經成年了,得要學習做規劃和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請爸爸尊重我和祝福我,謝謝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