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為什麼別人老是在害我呢?


診間常看到沮喪、焦慮、肥胖、全身多處疼痛等的病人,他們的背後的問題常常來自’我是無力的受害者’的想法。如果您也是生命的受害者,當您初次看這篇文章時可能會感到很生氣想抗議,為此,我誠摯地先跟您道歉,但請您多看幾次,慢慢體會這篇文章背後對受害者想表達的愛、祝福與尊重。

受害者會覺得自己很可憐無助,整個世界都在欺負自己,自己總是被卡住、被他人陷害或迫害而動彈不得。覺得自己無法也不能採取改變的行動,只能悲傷與自憐。雖然受害者的角色看起來很糟糕,但是當受害者也有它的好處所以才會讓人上癮深陷在裡面。

當受害者的好處如下:

1. 不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不必為改變而承擔風險: 過錯都在別人,我也沒辦法,我是被害的。而且停留在現狀對我而言比較安全,因為我不需要承擔起被拒絕、被批評或失敗的風險。

2. 會短暫的得到他人的同情、關懷與注意力: 受害者所需要的關懷幾乎是無止盡的,會不斷的跟他人訴苦,一再的重複雷同的故事。剛開始周遭的人還會給予安慰和幫助,讓受害者感到好過些,所以受害者會繼續不斷的訴苦,期待能得到更多的同情、關心或協助。但周遭的人終究會感到厭煩和無奈,慢慢地都會避而遠之。這時候,受害者會把委屈悲傷轉化為生氣憤怒。為什麼別人都不理我和關心我了! 他們怎麼可以這樣對我!甚至會以更強烈的手段來達到他需要的關懷與同情,例如自我傷害甚至鬧自殺。他們這樣對我,我要讓他們後悔。這當然是最傻的做法,別人如果已經不想理我們了,傷害自己只會讓他人更想離開我們這個麻煩製造者。即使我們死了,他們或許會感到一時的難過,但也不會維持太久,畢竟是我們自己選擇殺害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3. 讓自己感覺良好: 當我覺得我是受害者時,我會認為是別人做錯事,自己才是對的。千錯萬錯都是他人的錯,我是無辜的受害者。

受害者得要看清自己為什麼會選擇當受害者的腳色,而深深地陷在裡面難以自拔。看清楚才會知道原來是自己為了上述的好處所做的選擇。當我們肯放下這些好處時,我們才會願意走出受害者的角色。

剛開始離開受害者的角色時,會有種無以適從的感覺,或很空虛的感覺,因為過去的生命是充滿訴苦和抱怨,滿腦子總在想和嘴巴總在講: 別人有多可惡,多會欺壓、陷害自己,自己有多可憐、多委屈、多無奈、多麼的忍讓付出等等。 一下子如果不再朝這個方向填充,會覺得生命好像空掉了,無所適從。但這是一個得要跨出去的轉變,轉變了我們才能拿回生命的力量,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真正脫離這無止無盡的痛苦,也可以得到疾病的療癒。

如果不清楚自己可以怎麼思考時, 先參考露易絲賀的「創造生命的奇蹟」一書,每個章節的最後都有很好的肯定句可以使用。例如:在我無盡的生命中,一切都是完美、完滿和完整的。現在我選擇以平靜、客觀的態度,來審視自己舊有的模式,而且我願意改變。我可以接受指導,我可以學習,我願意改變,我選擇以輕鬆的心情來面對。當我發現自己需要放下某些想法時,我選擇以如獲至寶的心情來應對,舊有的想法不再影響我了,在我的世界裡,我自己就是力量,我選擇讓自己自由,在我的生命裡,一切都是美好的。

受害者的心念(1): 老闆把我吃的死死的,叫我做很多的工作,我連為自己辯駁的能力都沒有,我因此犯了胸悶心痛的毛病。

我的實相可以是: 老闆希望提升我的工作能力,我願意儘量發揮,對公司而言,我是有價值的。當我的能力越來越好,在公司裡是不可或缺的,我當然會爭取更好的薪水。當我願意接受生命所發生的一切時,自然不用壓抑,也不會因此而感到胸悶心痛。

受害者的心念(2):同事自己對上司不滿,但卻誘導我說出來批評上司哪裡做得不好的話,然後把我說的話拿去告訴上司,讓我很生氣。我很討厭我的同事和上司。

我可以看清楚:我會批評上司是因為我對他不滿,希望他能夠依照我的需求和期許而改變(背後的意念就是我比上司還要知道他應該要怎麼做,所以他應該聽我的)!

現在我可以怎麼想和怎麼做呢?-- 我願意為自己所說出去的話負責,是我自己選擇要說這些話的。如果我不希望上司知道我的想法,我可以選擇不講給別人聽。當然如果我對我的上司不滿,我也可以直接跟他溝通,不需要在背後抱怨批評他,傳到他的耳朵反而更難聽了。

受害者的心念(3):我的父母逼我念了我討厭的科系,我的人生被他們毀了。我完蛋了!

我的實相可以是:當時的我無法自己做決定,所以我的父母替我做了他們認為對我是最好的決定。但是我現在知道了如何替自己做決定了,我可以選擇走不同的路,學我想要學的,做我想要做的。活到老學到老,大多數人工作上所需要的知識和技巧也是畢業後慢慢學、慢慢累積經驗的。我可以從現在開始為我的人生負責。

2 則留言:

九弟朱 提到...

醫師您好,這篇文章似乎不適合受用於所有受害者,而您文中所提及個案或諮詢者求診所訴說的
悲苦情緒,也不能通用所有類型的受害者。尤其是家庭暴力與性侵害的受害者,其所患的"PTSD",更有別於其他類型受害者的思緒。關於受害者的研究,洪素珍老師是專門研究此領域。若醫師您並非從心靈諮商輔導學系畢業,專長最好心靈"諮詢"自介,這是輔研所的教授曾再三叮嚀心靈愛好者非正式研修人員,必須自我約制自己的興趣和真正專業的劃分的認知。謝謝。

許瑞云醫師 提到...

感謝九弟朱仁者的分享, 的確文中並不是說受害者,而是指'受害者的意識'. 受害者的意識並不等同於受害者. 雖然我不是心靈諮商輔導學系畢業,但身為一個全方位的醫師,身心靈本為一體,要治療病人之身體,也得要懂得治療心靈, 所以多年來也深入心靈諮商的領域, 也做了許多的心靈諮商,甚至有不少我的病人本身是心靈諮商輔導諮商師. 所以心靈諮商並非我的興趣而是我的本行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