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煩惱孩子的問題

診間常有病人失眠或憂鬱因為煩惱孩子的問題
'我的女兒常常晚歸,跟一些不好的朋友混在一起'
'我的兒子學會抽菸,開始蹺課'
'我的孩子沉迷於電腦,畢業後也不去找工作'
'我的孩子拒絕去上學,怎麼辦呢?'
'我的孩子很不聽話,老是頂嘴'

----------------------------------------------------------------------------------------------
凡有果、必有因,孩子的行為偏差是果,必須找出真正的原因才能夠改變這結果。大多數的家長面對孩子的問題一般是先發脾氣,傷心流淚或是碎碎念孩子。光生氣、傷心和教訓是沒有用的,反而讓孩子更沮喪、憤怒、親子關係更差還有自己的健康也會氣出問題。
'我的女兒常常晚歸,跟一些不好的朋友混在一起': 問題是出在父母感情不好常吵架,一吵架就要女兒選邊站評評理,女兒夾在中間,兩邊不是人,所以乾脆老躲在外面不肯回家。所以如果要解決女兒晚歸的問題,罵她、打她是沒有用的,反而讓她生起恨意。得要先處理好夫妻的問題,更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不和不是孩子的錯,父母雙方還是很愛孩子的,不要強迫孩子選邊站,要允許孩子能夠同時愛父母兩人。

'我的兒子學會抽菸,開始蹺課': 我診間裡遇到這問題的原因有很多種,分享一些較常見的。
1. 在要求嚴格的家庭裡,孩子從小就是聽話的乖寶寶,被管得很嚴格,要求東、要求西,沒有孩子自己的自由及意見,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不然就會被責罵或被打。進入叛逆期,這些孩子開始學獨立及成長,表達自己的意見及想要開始做自己,不想再聽父母的話,所以凡是父母最討厭他做的事,他偏偏愛去做,為反對而反對。父母不喜歡抽菸的行為,他偏偏愛抽菸。
這樣的孩子,我在諮商時,會與父母分開談。
   對父母,我建議他們學會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意見,孩子漸漸大了,總有一天會完全離開父母有自己的家庭,父母需要學會適度的放手。父母可以引導和建議孩子,但過度管教只會適得其反。做事方法可以有很多種,父母不一定非得堅持要照自己的方式來做才是對的。讓孩子學會用他的方式探索他的世界。
   對孩子,我要他們學會打從心底感恩父母對自己的愛與付出。要學會與父母做良性的溝通,用感恩和尊重的方式與父母溝通自己的意見及想法。
2. 父母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比較,總覺得有比較才會有進步。例如:XX這次考第三名喔,你怎麼輸給他了?(言下之意是你沒有人家聰明或用功。) XX鋼琴彈得好好喔 (言下之意是你不如陳XX)。人家張XX放假都會去幫父母看店好乖喔 (言下之意是你不乖,不會幫父母啦)。這樣常被比較長大的孩子會沒自信、自暴自棄、容易發怒生氣,也較容易受到朋友的影響。
抽菸讓年輕人覺得自己很酷、很了不起、性感、帥。因為大部分的菸廠都投入大量的金錢在好萊塢電影裡,為的是要男女主角在電影裡面性感的抽根菸、酷酷的叼根菸,或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愁美的拿根菸等等,這些年輕的偶像也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解決的方式是學會看到孩子的好,真誠的讚美他,幫助他找回自信。講義氣的孩子,可以先讚美他的朋友很有義氣,人很好,也很酷,但讓他知道真正的好朋友更加得彼此幫助,幫他的朋友戒菸,讓他更健康,體力更好,打起球或喜好的運動更容易,而且身上的味道也比較好,也比較不會長痘痘 (年輕人愛美、重門面)。規勸朋友戒菸的同時,孩子當然也會開始戒菸。要幫助自己的孩子得要一起幫助他的朋友,而不是批評孩子的朋友是壞朋友、酒肉朋友、無路用等。這樣的批評等於是批評自己的孩子也是壞孩子、無路用,會達到反效果的。
3. 抽菸也是一種空虛的填補,生命缺乏目標或單親家庭特別容易發生。孩子藉由香菸填補失去的親人。單親家庭也要讓孩子能夠享有父母的愛。常見的是離婚後,父母親彼此批評、謾罵,孩子如果跟其中一人就很難表達對另一人的愛,這樣的空虛會藉由上癮來填補。所以夫妻就算離婚或分開,自己雖不愛對方了,但要容許及鼓勵孩子去愛對方。
4. 父親或母親本身也抽菸,孩子出於潛意識裡對父母的忠誠,也會比較容易抽菸。父母是孩子的模。
與孩子互動的模式改變並不是一蹴可幾,畢竟習慣已經養成多年了。甚至有很多的模式是從自己的父母那邊學習來的,一代傳一代。所以模式的改變需要耐心、覺察力及毅力。如果能配合好的諮商師或調整情緒能量場 (請參考我們即將出的DVD)會更加容易。

雖然講的是親子教育, 但成年人如果有抽菸的問題或逃避的問題,也是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去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 了解自己為何會有此行為? 或與父母間為何知道要孝順但老是愛跟他們頂嘴、生氣等。看到了自己行為背後的因,才能夠跳脫出目前的模式。
如果看到了還無法做到,表示情緒能量場可能還有一些卡住的地方,或者需要特別的調整,可以找一個信任、有愛心、有經驗、又有智慧的諮商師做療癒。之所以強調需要找適當的諮商師是因為如果諮商師本身也有類似的家庭問題還未解決,他們會呼應病人的情緒而無法跳脫出來,甚至彼此造成二度傷害。
我曾見過父母帶孩子找人諮商,諮商師的孩子也有類似的問題,所以諮商師一面倒的教訓這孩子和批評孩子不懂事,可想而知沒有達到諮商的效果。當然,受過完整訓練的諮商師一般懂得應該以無私的第三者角度來處理事情,不要讓自己的情緒、情境干擾他的諮商過程。但除非諮商師本身有很好的禪修或內觀經驗,可以隨時觀照到自己的起心動念,不然很難可以達到完全不受到自己或他人的情緒干擾。所以找一個情緒穩定、頭腦清晰、明白事理且具同理心的諮商師很重要。
最常見的是父母親遇到孩子的問題習慣找親友聊天、吐苦水,結果得到的要嘛是悲情 (對方的小孩也有類似的問題),雙方一起哀嘆現在的孩子好難帶,也順便更加批評自己的孩子怎樣怎樣的不對,與對方比賽誰的孩子更差,誰才是最可憐的受害者。 要嘛是同情或憐憫 (對方的小孩很優秀、沒有這樣的問題),展現出來的是你好可憐喔,還好我的孩子沒問題。或者更多的是教訓你和出一些你已經都試過但沒啥幫助的主意,讓你覺得更沮喪。
宇宙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有其因緣,都可以帶給我們很棒的學習與成長。找對原因、用對方法,生命自然會找到出口。願所有人都能歡喜成長、離苦得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