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如何跟不負責任的父母和解?

問:如果父母自小離異,不負責任,身為子女的該如何釋懷或和解?
父母完全沒盡過養育責任,小孩國中開始半工半讀養活自己,不聞不問,直到覺得自己老了,才想到那幾個不熟悉的子女,說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認為依靠子女是應該的!這真的釋懷不了

答:除非你的父親是佛陀或耶穌,母親是聖母瑪麗亞或觀世音菩薩,不然大多數人應該都有過被父母有心或無心傷害的經驗。父母EQ很高、懂得情緒處理、能夠真正用「無條件的愛」對待彼此或對待孩子的真的是鳳毛麟角,所以夫妻吵架或離異在現今的社會很普遍。

有些人的人生功課較多,家庭關係處理的不好,工作也處理的不好,所以年輕時養不起孩子,年老時也養不起自己。我在能量場上看過不少父母雖然在現實層面表現出的是理直氣壯的樣子,大言不慚的要求「不熟悉」的孩子得要奉養他,但其實他們的在是很疚、羞愧或心虛的。就是因為真正的心是感到疚和心虛的,所以才得要壯大氣勢,甚至惱羞成怒了,話才得出口。

給身為孩子們的建議:學習去覺察自己對父母的不滿和生氣,然後覺察這個不滿其實大多是來自自己對父母的期待(例如希望父母能支持和疼愛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不要偏心等),和自己因為期待落空而升起的生氣。知道生氣的源頭才能解決問題,我們會選擇生氣並非別人的問題,而是自己的想法和期待所引發的。所以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和期待,自然就不會生氣了。

有的人含著金湯匙出生,父母疼愛有加,集萬般寵愛於一身。有些人出生在難民國家,從小家破人亡,得要自力更生。每個人有自己的命運,沒得怨。但是含著金湯匙出生不見得會比較好,很多成為毫無所長的敗家子或媽寶。從小家破人亡的也不見得就比較不好,因為獨立求生存的本領比他人強。

父母是帶我們來到這世界的橋樑,也是我們這一生能量的源頭,對此恩德我們還是得要感恩,即使他們無法把我們養大。雖然我們可以選擇不奉養父母,就像有些父母也選擇沒有養育孩子,但做這樣的選擇時,我們得要去面對來自心的疚,因為疚才會感到困擾和不安。

比較好的方式是跟父母溝通,去傾聽父母訴當年的決定,試著去聽到他們話語裡的無奈和疚。但是如果我們帶著憤怒和指責,對方也會反應出生氣以及強詞奪理。就像父母如果生氣的指責孩子不聽話或不讀書,孩子也會有生氣的反應和為自己行為辯解。傾聽了父母的故事以後,我們可以帶著同理的心去表達自己在所感受到的傷害、痛苦或難過。言語上要盡量平和,只是訴自己的感受,不指責他人的行為。例如:當我得要學習自己生活時,我感到很不安害怕。當我得要辛苦工作時,我感到生氣和悲傷等。

當自己的受傷和痛苦被看到和接受了,我們的心自然就會釋懷了。但是要對方接受我們的故事和感受之前,我們也得要做到能接受對方的故事和感受。要謹記在心,不要否定別人的感受或故事,因爲同一件事情的發生,每個人的詮釋和感受或記憶都會有所不同,所以都得要給予尊重,無需爭辯對錯。


給身為父母們的建議:如果孩子小的時候無法花時間在他們身上,也無法養育他們長大,當您年老時,真的不要理直氣壯的要求孩子應該要奉養您或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來逃避或抹滅自己當年的不是。好好的跟孩子抱歉,承認自己對孩子造成了傷害或壓力等,希望能有彌補天倫之樂的機會,也要誠實的表達自己目前的需求,和期待孩子可以如何幫助自己。

當父母願意認錯和願意誠懇的表達自己的困境,大多數的孩子還是願意伸出援手的。畢竟台灣是個很有愛的社會,連陌生人陷入困境都會有很多善心人士願意幫忙了,更何況是自己的父母。但是請不要把孩子的幫忙視為理所當然,尤其是曾經棄養過孩子的父母(不管是因為什麼樣的理由棄養)。


家人之間懂得同理、傾聽和善意表達時,愛才會重新流動。有愛的流動,我們的生命才會感到幸福、快樂和祥和。生命苦短,不要耗費時間在痛苦怨恨的回憶中,我們可以選擇彼此重新學習創造美好的關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