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

為什麼我的孩子是享樂主義者


臉書上看到朋友傳來一篇王尚智先生寫的文章「孩子們,總是最大的牽掛」,覺得很有意思,應該是寫出很多為人父母的心聲,本文如下,我的回應在他的文章之後。

在朋友家聊到午夜,取來兒子大二上學期的成績單。
當了好幾科,剩下也都六十多分。當年那位人見人愛的小孩,如今就是玩樂到底的大學年輕人。

世新學費每學期近六萬,租屋月四千,生活費八千。
所以也就等於每個月,至少要兩萬二「供養」他就學。
這還不包括每月仍要向媽媽零星來要個額外的兩三千,還有摩托車載女友超速的幾張罰單要繳。
好友夫妻都是靠勞動活,從早到晚,平均各賺不到四萬。還有女兒。
於是連我都忍不住叨念了!

年輕人和同學朋友,騎車去台中玩樂。
孩子們無法體會父母辛苦討生活,這倒是其次!如今在這大學時期的人格與價值正在塑型,才是關鍵。
倘若無法與「苦」共存,或者有能力去適應不順己意的日子;不打工、不唸書,日夜朋友招呼玩樂,怎麼可能後面不是苦日子在等著?

善良有福氣,無法成就人生前景。
人見人愛,只到青春期或成年前為止。
長輩緣,只有那些努力或虛心的年輕人能繼續獨享。
好友生氣的說,要讓他自己申請助學貸款,自債自負。
太太承諾,將不再額外多給零用錢了。
既然年輕人不在家,我也把原本準備的紅包,抽出藍色一張,以示效尤。

────────────────────
回應: 吃苦耐勞,願意做事,懂得體諒父母等習慣與觀念其實很難從大學才開始訓練。孩子長到大學時,大多的習性早已經養成。當很多事情都被認為是理所當然時才開始要求孩子要改變,那麼雙方的挫折及衝突就會很大了。

孩子從小就應該教導他們為自己負責任,不止為自己負責任,也要共同負擔家裡的責任。孩子的責任不應該只是念書而已,也要學習做家事,服務家人,還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回饋社會、幫助他人。只要信任孩子有更多的能力,他自然會發揮的很好。

從小就要讓孩子瞭解他的食衣住行等等都不是輕易得來的,在美國有些小學有一個蠻有意思的功課報告:要求孩子要陪同和觀察父母一天的工作,瞭解父母的工作性質,進而體諒父母如何辛苦的為家庭付出,然後寫出一篇完整的作業報告。一伸手或一開口就有錢拿的孩子如何能夠知道盤中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呢?知道父母賺錢不易或工作辛苦的小孩,一般會比較貼心,不敢亂花錢或亂要東西。

如果孩子從小就寵愛他、溺愛他、要什麼就給什麼、飯來張口,唯恐孩子吃的不夠,吃的不開心,連吃飯都要苦苦相求或哄騙賄賂(吃完這口我就帶你出去玩、買玩具、吃點心等),孩子自然會養成唯我獨尊的享樂主義者。所以,當我們責怪孩子不懂事、不貼心時,做父母的是否也要反思自己也應負起一部分的責任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