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很棒的書:臨終習題—追尋更好的善終之道。我們都知道身體的死亡是無可避免,我們是必死無疑的。但我們的文化對死亡卻有很多的忌諱與恐懼,家人之間很少談論這個議題,即使是重病的病人也避諱討論這個議題。以致亡者常常到了生命的盡頭卻無法平靜安詳的離開(飽受電擊、身上插滿各式各樣的管子、呼吸器等),而生者也會因為看著親人在痛苦中離開因而帶著內疚和懊悔渡過餘生。畢竟避免談論或思考死亡只會讓我們更加的恐懼和不安,因為我們心裡都明白這是條非走不可的路,無法逃避的,萬事如果有妥善的了解和準備才能心安和放下
本書的作者是一位既是加護病房也是安寧照護的主治醫師,所以有非常豐富的臨終照護經驗。她的醫院有安排孕婦在懷孕後期到產房 參觀,讓孕婦有心理準備,可以瞭解醫院設施以及要辦的手續,對整個過程如果有清楚的理解,到時候就不會手忙腳亂。醫院也有安排慢性病人先去加護病房看看,瞭解一下。如果在我們躺進病房前就可以親眼目睹病房中的種種處置,會比較心安,也比較能跟家人和醫師討論自己的照護計畫抉擇,才不會到時候非己所願、萬般無奈的任憑別人安排處置。
書裡有個練習題,閉上眼睛,讓我們想像自己的死亡:「在我臨終的時候,誰會在我身邊?他們會說什麼?誰會哭?我有什麼遺憾?我會感恩什麼?誰會握著我的手?誰站在床邊或床尾」? 這樣的練習會讓我們去思考什麼會是我還沒能完成的事、錯過的事、什麼才是對我很重要的?我會想要對家人、朋友們說什麼?我如何面對自己的死亡?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在最後為讀者描述了生命末期的生理狀況,可以如何面對和處理,也教導了如何用「善終六步驟」來幫助自己選擇真正想要走的路:包括如何評估自己目前的狀況,如何了解未來身體的走向,如何從儀式那裡得知詳情(如何問醫師問題,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處境),如何找出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如何考慮延長生命?最後是溝通與文件的準備。
這本書除了幫助一般民眾更深入的去了解如何面對和幫助自己準備生命/死亡的功課,也對行醫者有很大的提點:醫師應該努力瞭解和陪伴病人走過生命的最後一程。如果病人沒辦法表達意見,要如何跟她的家人商量,為病人減輕痛苦。
我在美國行醫最美好的經驗之一是陪伴我的病人走完她生命的最後一段。她因為對一位醫師開的藥物過敏而引起肝衰竭,住進了我們的醫院,我那時剛升主治醫師,被安排去照顧她。她的肝衰竭狀況很嚴重,而且沒有藥物任何藥物可以醫治,評估大概只能有幾個月的生命了。她的子孫們都很孝順,家庭關係良好,面對母親/祖母這樣的狀況大家都萬分不捨。我邀請她的家人在她臨終前好好的表達對她的感恩、愛和祝福。她們家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所以我們在那段時間裡常常一起為病人祈禱,祈求天父為她做最好的安排,也邀請醫院的神父來為她祈禱祝福。她的病房裡很熱鬧,子子孫孫和親朋好友都從遠方來探望她,常常充滿了歡樂聲。她最後是平靜、祥和甚至帶著喜悅臉龐離開這個世間,我也受邀去她的告別式送她最後的一程。
剛回台的時候,曾經跟一位資深的腫瘤科醫師聊天,他竟然告訴我不曾面對病人死亡。他說他無法面對這些已經治療無效的病人,這很像在面對自己的失敗和無力感,當他知道病人已經無可藥救了,他也不知道如何告知病人或家屬,只會囁囁嚅嚅的說試試看這個治療或再試試看那種藥,即使他心裡清楚這些治療恐怕只能帶來更多的痛苦,而對病人其實並沒有什麼療效,他說這樣其實他也很痛苦,但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醫學院對醫師的養成過程,大多數強調如何治病、如何救人,但非常少機會(或是根本沒有機會)去教導醫學生如何幫助病人善終,不強求無效治療,不拋棄病人。所謂的善終是協助病人能夠減輕身體和心理的痛苦,能夠無憾、平靜的去到他的下一個旅程。當然在這個過程也要能夠協助他的家屬達到對病人最好的共識,幫助家屬接受病人的狀況,表達彼此想要表達的才不會後悔和遺憾終身。
很感謝本書的作者齊特醫師用她專業的知識和經驗寫出這本好書,既然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隨時都可能會面臨的問題,與其逃避和恐懼它的來臨,不如好好的認識和面對,這樣才能做最好的準備,即使時間到了,我們也可以欣然的面對。 能面對死亡,才能好好的活著。
本書的作者是一位既是加護病房也是安寧照護的主治醫師,所以有非常豐富的臨終照護經驗。她的醫院有安排孕婦在懷孕後期到產房 參觀,讓孕婦有心理準備,可以瞭解醫院設施以及要辦的手續,對整個過程如果有清楚的理解,到時候就不會手忙腳亂。醫院也有安排慢性病人先去加護病房看看,瞭解一下。如果在我們躺進病房前就可以親眼目睹病房中的種種處置,會比較心安,也比較能跟家人和醫師討論自己的照護計畫抉擇,才不會到時候非己所願、萬般無奈的任憑別人安排處置。
書裡有個練習題,閉上眼睛,讓我們想像自己的死亡:「在我臨終的時候,誰會在我身邊?他們會說什麼?誰會哭?我有什麼遺憾?我會感恩什麼?誰會握著我的手?誰站在床邊或床尾」? 這樣的練習會讓我們去思考什麼會是我還沒能完成的事、錯過的事、什麼才是對我很重要的?我會想要對家人、朋友們說什麼?我如何面對自己的死亡?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在最後為讀者描述了生命末期的生理狀況,可以如何面對和處理,也教導了如何用「善終六步驟」來幫助自己選擇真正想要走的路:包括如何評估自己目前的狀況,如何了解未來身體的走向,如何從儀式那裡得知詳情(如何問醫師問題,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處境),如何找出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如何考慮延長生命?最後是溝通與文件的準備。
這本書除了幫助一般民眾更深入的去了解如何面對和幫助自己準備生命/死亡的功課,也對行醫者有很大的提點:醫師應該努力瞭解和陪伴病人走過生命的最後一程。如果病人沒辦法表達意見,要如何跟她的家人商量,為病人減輕痛苦。
我在美國行醫最美好的經驗之一是陪伴我的病人走完她生命的最後一段。她因為對一位醫師開的藥物過敏而引起肝衰竭,住進了我們的醫院,我那時剛升主治醫師,被安排去照顧她。她的肝衰竭狀況很嚴重,而且沒有藥物任何藥物可以醫治,評估大概只能有幾個月的生命了。她的子孫們都很孝順,家庭關係良好,面對母親/祖母這樣的狀況大家都萬分不捨。我邀請她的家人在她臨終前好好的表達對她的感恩、愛和祝福。她們家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所以我們在那段時間裡常常一起為病人祈禱,祈求天父為她做最好的安排,也邀請醫院的神父來為她祈禱祝福。她的病房裡很熱鬧,子子孫孫和親朋好友都從遠方來探望她,常常充滿了歡樂聲。她最後是平靜、祥和甚至帶著喜悅臉龐離開這個世間,我也受邀去她的告別式送她最後的一程。
剛回台的時候,曾經跟一位資深的腫瘤科醫師聊天,他竟然告訴我不曾面對病人死亡。他說他無法面對這些已經治療無效的病人,這很像在面對自己的失敗和無力感,當他知道病人已經無可藥救了,他也不知道如何告知病人或家屬,只會囁囁嚅嚅的說試試看這個治療或再試試看那種藥,即使他心裡清楚這些治療恐怕只能帶來更多的痛苦,而對病人其實並沒有什麼療效,他說這樣其實他也很痛苦,但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醫學院對醫師的養成過程,大多數強調如何治病、如何救人,但非常少機會(或是根本沒有機會)去教導醫學生如何幫助病人善終,不強求無效治療,不拋棄病人。所謂的善終是協助病人能夠減輕身體和心理的痛苦,能夠無憾、平靜的去到他的下一個旅程。當然在這個過程也要能夠協助他的家屬達到對病人最好的共識,幫助家屬接受病人的狀況,表達彼此想要表達的才不會後悔和遺憾終身。
很感謝本書的作者齊特醫師用她專業的知識和經驗寫出這本好書,既然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隨時都可能會面臨的問題,與其逃避和恐懼它的來臨,不如好好的認識和面對,這樣才能做最好的準備,即使時間到了,我們也可以欣然的面對。 能面對死亡,才能好好的活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