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 星期六

我的血糖過高,但我就是控制不住我的嘴!

診間看過不少類似這樣的案例。生命中任何的癮、尤其是對食物和對甜食的上癮,幾乎背後都有缺乏安全感或缺乏愛的課題。我們的文化喜歡用食物來表達愛和連結,所以見面的招呼用語常是「吃飽了沒」、「一起來吃飯」,連交際應酬也是用飯局來搏感情。

常看在婚姻關係裡,如果一方長期感到缺愛時,很容易用食物來取代愛(被愛的感受)。

分享一個案例:張女士是一位體型很福態、五官標緻漂亮的60歲婦女。她來看診的主訴是糖尿病多年,但因為喜歡吃甜食,所以瘦不下來也無法好好的控制血糖。

張女士年輕時因為長得很漂亮,所以身邊非常多的追求者,最後選擇了她現在的先生因為覺得他符合高富帥的條件,又對她很體貼和疼愛。但是婚後先生因為忙於工作,就沒有那麼關注和體貼她了,張女士因此感到不滿和鬧脾氣。以前只要鬧脾氣,先生都會哄著她,但現在先生也感到厭倦了,不斷爭吵後,對她越來越疏離。張女士因先生的疏離和不再寵愛她,更容易哭泣、生氣和跟先生冷戰。

兩個人的互動每況愈下,心的距離也越拉越遠。她覺得好失落和寂寞,套句現代語言就是「婚後失戀」。由於經濟狀況不錯,所以就把食物當成寵愛自己的方式,也越吃越胖,越胖就越懶得動、也越討厭這樣的自己。而越討厭自己就越想要吃,不斷的落入惡性循環,接著糖尿病和高血壓都來了。

這樣用食物來自我安慰的狀況在我們的社會裡其實不算少見。要跳脫這樣的模式,除了要學習覺察自己的情緒,和看到自己的情緒與食物的關聯,還得要學習如何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和對愛的需求。

善用食物以外的方式來安撫和慰勞自己,例如:跟好友們聊天、散步、去公園或森林步道走走、跳舞、瑜珈、做義工、按摩、聽音樂會、畫畫、旅遊、學習新技能或培養新嗜好、參加活動認識新朋友、做些讓自己感到開心的事等。

當然,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如何建立更好的親密關係(可以參考我即將出版的新書-『是愛不是礙、是伴不是絆—圓滿自在的親密關係』。 除非我們想要放棄這段關係,不然天天都要見面的人,如果處得不好會讓彼此都難過,何苦來哉呢!

一個成熟的人會懂得如何愛自己和愛別人,而不是老等著別人來愛自己。畢竟改變自己比較容易,改變他人很困難;但是當自己開始改變了,也會影響他人的改變。畢竟兩個人的關係是流動性的,而非一成不變的,所以從改變自己開始做起吧!

當我們不需要用食物和甜食來替代愛時,我們過高的體重自然就會下降了,血糖和血壓也會隨之而慢慢回到正常值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