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3日 星期一

父母是扮演著潤滑孩子們的角色還是分化的角色呢?

身為父母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能夠手足和睦,但父母是扮演著潤滑的角色還是分化的角色呢?

 

如果父母常拿自己的孩子互相比較,例如:

1.     跟哥哥說:「弟弟都比你懂事,你怎麼那麼笨」

2.     跟弟弟說:「你怎麼那麼懶惰,你看,哥哥都會自動整理房間」

或者有些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在激勵孩子,但實質上還是在拿孩子彼此比較,這樣會挑撥孩子之間的情感。

1.     跟姊姊說:「弟弟很乖喔,都很聽爸爸的話」。

2.     跟妹妹說:「姊姊很厲害,很會讀書,是模範生」。

 

上述的方式都是在拿孩子彼此做比較,會在孩子之間產生計較、怨妒的心,挑撥孩子們之間的情感。這樣的做法/說法都無法讓孩子們彼此相親相愛。

 

 

如果希望孩子們感情好,比較好的方式是當潤滑者,常讓孩子看見對方對自己的好與愛。

例如:

1.     看到弟弟去抱姊姊時,可以跟姊姊說:「弟弟好愛你喔,你一定是很棒的姊姊」,媽媽也來抱抱你們兩個很棒的寶貝。這樣的對話和行為會讓姐弟都感到很有愛,也很被愛。

2.     看到哥哥指導弟弟做事的時候,也要跟哥哥說:「還好有你,把如何做事的方法用心的告訴弟弟,弟弟有你的教導進步很多哦!你是很棒的哥哥」。也可以跟弟弟說:「你好幸福哦,有這麼愛你的哥哥!你也是很有禮貌、懂得尊重哥哥的弟弟,哥哥才這麼愛你」。

 

稱讚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加「但」書,例如:不要說「如果還能這樣或那樣會更好哦」!或「你應該要這樣教弟弟才對啦」!或「下次如果還能繼續這樣就好了」。這些「但」書會抹煞掉孩子的成就感和付出的愛。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努力,即使做得不如父母的意,但只要去肯定孩子過程中的努力和愛,他們自然會朝著越來越友愛的方向前進,無需父母多說什麼。

 

父母需要做的並不是光教導(下指令),心看不到孩子的父母,常常只會下指導棋,命令孩子應該要這樣做、那樣做,看得到事但看不到人,重視事情的完成,而不是孩子的感受與回應。這樣養大的孩子很難有好的情商,也很難懂的如何同理和愛,既無法愛別人也無法愛自己。

 

父母需要做的是用「心」去看到孩子,看到生活上的點點滴滴,孩子是如何回應的?例如:如果希望孩子們能互相讚美和肯定,那不只父母要有這樣的身教,不吝惜讚美與肯定另一半和孩子,也要去看到孩子們對彼此和對父母的讚美與肯定,不要常常視而不見。生活越能用心的活在當下,才能用「心」看到每個過程的細節,做出相對的回應,自然能讓家人的相處越來越美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