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 星期五

少年白

今天來了一位看少年白的個案,大約從小二就開始有白髮了,現在四十幾歲已經幾乎是滿頭白髮了。 這是我的第一個少年白的個案,所以也很好奇少年白是否有什麼特別的能量? 

撥開了頭皮各個不同的部位,看到的是她的髮根都有一種內縮的能量,我問她是否個性比較內縮?對很多事都容易裹足不前?畏首畏尾的?不敢嘗試新的事物或改變呢?

個案:「我沒有自信,不敢做決定,很多面向的確都是這樣。」

協助個案處理好恐懼的能量後,頭髮根部看起來能量就比較好,沒有內縮,比較平順了。

我鼓勵個案學習覺察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有害怕的情緒,但同時我們也可以帶著勇氣試試看、去探索、去改變,或許會有驚喜在等我們。

個案已經四十好幾了,不知道是否有機會可以把白髮逆行回來,我請她後續再回覆看看白髮問題是否有改善?

因為目前只有看過一個少年白的個案,所以無法以一概全,畢竟即使是同樣的身體症狀,但每個人背後的原因都可能不一樣。所以只是提出來分享一下,提供參考。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改變心理學

 診間碰到過不少想改變自己或改變週遭人的,但卻覺得好難喔!總覺得怎麼改變會那麼困難呢?剛好好友哈克出了新書 「改變心理學」,也藉著這個機會跟他聊聊他的新書,這支影片哈克分享了如何叫青春期的孩子起床!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O96OiQXugc0

改變心理學的購書連結: https://tinyurl.com/T0400090-B

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首爾之旅

 陪伴媽媽去首爾遊玩幾天,可以近距離觀察韓國婦女的能量,有些特別的感觸。韓國號稱整形國,根據統計,約有20-33%的韓國女性,尤其是在首爾地區,接受過某種形式的整形手術,再加上韓國女人喜歡打扮自己,對化妝和衣著都有著重,甚至不化妝就無法出門。


照理說,這樣應該會看到滿街都是美女,但我發現怎麼這裡很少看到一張美好的臉呢? 尤其是上了年紀40歲以後的婦女,臉部線條多數很剛硬。細看下其實五官還是很好看的,但是綜合起來就無法給人一個美好、美麗的感覺。

或許是因為文化的關係,韓國女人在家庭地位低,但又得承擔很多責任及勞力,不免心中有怨氣和焦躁,長期下來形成了剛硬、不大友善的臉部表情。

當然,每個人的個性和特質都不盡相同,我看到的也非全面性的韓國女子,所以無法以一概全。只是覺得醫美雖然可以短暫的讓我們五官、臉型等變美,但醫美無法改變一個人的內在動力,而內在動力才是影響外貌的首要因素,尤其是臉部線條和整體的觀感是靠長期累積下來的的結果。

所以,一個人並不是因為美麗才得到美滿幸福,而是因為內在很美滿幸福(充滿感恩和愛)所以才看起來很美麗。想要變美,不一定非得靠醫美,可以時時刻刻多觀照自己的內在,練習保持美好的心態,自然就會越來越美麗喔!










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我們討厭的別人,其實反映了我們討厭的自己

 問:我曾經讀到一個許、鄭醫師提過的觀念,大概是講「我們討厭的別人,其實反映了我們討厭的自己,因為我們不允許自己擁有某個點,我們才會討厭別人有的那個點,因此我們要學著去接受自己擁有的、也是我們在別人身上發覺到的,我們討厭的那些點,這麼一來我們才能夠做到愛自己」


我對這一個觀念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

假如說我討厭的別人身上的某些點,是比如說別人做的性侵、暴力等等行為,在這些情況下,我們也應該去接受自己可能有的那些面貌嗎?我們是否也不應該對這些行為感到厭惡呢?

—————————————————————————-


答:

性侵或任何傷害自、他的行為都是源自於不愛自己和他人,霸凌者常常過去也曾是被霸凌者,所以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衝動的情緒或慾念,其實當我們傷害他人時,我們同時也接收到傷害和被傷害的能量。


如果自己有暴力的傾向,我們得要先面對和接受自己有這個傾向,但接受了並不代表我們要放縱自己去行使暴力。當我不抗拒或批判任何自己的潛力,我就可以選擇善用這些潛力。任何的特質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即使是暴力或貪婪等。暴力其實背後也帶有勇氣,讓我們面對霸凌時可以勇敢的說不,該站出來時也可以挺身而出。貪婪的背後也是有其意義,讓我們有取捨之力。特質的本身沒有好壞,端看我們可以如何善用。


每種特質都有一個廣泛的範圍(spectrum),就像是小氣和大方也是在同一個特質的spectrum,只是落在這個特質的兩端而已,又如同暴力和軟弱也是在同一個spectrum的兩個極端罷了。


當我們很討厭某種行為,我們常常會共振那樣的行為。這種心理現象在心理學中有時被稱為「投射」(projection)——我們會將自己無法接受的部分投射到別人身上。例如:特別討厭暴力的人,因為討厭暴力,所以會特別去注意是否有人在行使暴力,也因為常特別注意,所以周遭常看到有暴力的人。在加上一旦看到有人有暴力,就會特別的痛恨、厭惡,所以自己的內心就容易常處於暴力的狀態。


如果自己很討厭「愛批評」別人的人,就會特別的注意周遭是否有人在批評別人,而當我們一直在尋找和注意這樣的人時,就會看到特別多這樣的人,這時內心也會升起強烈的批判聲音在批評他人的「愛批評」。但很可惜多數人很少意識到自己內在一直在批評對方的「愛批評」,自己其實是跟對方一樣的「愛批評」啊!只是有些人的行為是顯化在外,而有些人是隱藏於內心罷了!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


當我們不抗拒或厭惡某些特質或行為時,我們內在的智慧和慈悲心才容易升起。會對自己慈悲也會對人慈悲。慈悲不代表我們認同這些暴力的行為,而是會用智慧和慈悲去處理這些人事物,讓他們也能改變對人的方式,能愛人愛物,善用他們的特質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