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6日 星期四

如何協助孩子面對情緒?

  

早期的傳統教育,如果孩子鬧脾氣,父母不是打罵,就是嘲諷,所以孩子只能學著壓抑情緒,只是情緒壓抑久了,不是導致生病,就會變得易怒,也有些人會以忽視情緒的方式對應。長此以往,身心容易分離,感受不到自己或他人的情緒,問題是即使相應不理,情緒依然存在。更何況用暴力對待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養成暴力回應的習慣,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會家暴的人,常常也來自暴力的家庭。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日後成為父母,往往也不知道如何幫助下一代面對和處理情緒,即使知道打罵教育效果不彰,還可能帶來傷害,但情急之下的直覺反應,卻不由自主的複製了父母的教育模式。

 

生氣是很正常的人類情緒體驗,但不當的處理日後就會衍生更多問題,所以當孩子生氣時,我們可以試著告訴孩子不要刻意對抗或壓抑,而是學著去面對和疏導情緒。本書《愛生氣的可樂兔》,提供了好幾種可以幫助孩子一起面對情緒的方法,簡單易懂,是本值得親子共讀的好書。

 

這是本圖文並茂的書,可以跟孩子一起閱讀和嘗試書裡面提供的方式來面對和處理情緒,例如唱唱歌、跺跺腳、畫畫等等的好點子喔!博客來購買此書連結:https://tinyurl.com/book0916

2021年9月13日 星期一

9心(12心)喜悅能量運動

  我的診不好掛,但也有人雖然還沒機會來看診,但有好好的做能量運動,也有好好的看我的書,那身體和跟家人的關係也會跟著改善喔!以下是一位讀者寫信來分享她的故事,也很感謝她願意公開分享喔。

 

許醫師團隊您們好~

 

我今天要來分享一件我的喜悅

我是一個每天都會做能量操的乖學生,之前因為改變飲食及看了許醫師的書跟DVD,每天持續做能量操,改善了我的子宮肌瘤跟腎臟結石。

 

今天要來分享一件因為許醫師的書讓我感受神奇的一件事

我跟我的母親從小感情就很好,可是結婚後,因為家裡反對我的婚姻於是母親漸漸與我感情疏離,而我,也因為個性倔強也很少跟娘家有互動,自從15年前開始懷上老2的時候,我發現,只要我母親打電話給我,我都會心生反感,不由自主跟母親生氣起來……

老二生下後,小朋友身體健壯,可是情緒卻非常不穩定,很會哭鬧(是那種一哭起來瘋狂的哭那種)這種情形一直到小孩國小情緒才漸漸平穩。

 

我先說說我個人的改變:自從老二小一開始,我離開了工作10幾年的職場,全心做一個家庭主婦,在家的日子也會投入喜歡的志工工作,家庭生活也愉快,但是,總是奇怪,每每接到母親的電話總是不歡而散。有段時間母親來電都是大兒子在幫忙回外婆的電話或line。我很慶幸有個懂事體貼的大兒子能幫母親補足心中這塊缺口。

 

我是個可以跟身邊朋友和平相處的人,可是,每當朋友有我自己認為的不對,我總是會直言相勸,普通朋友還可接受我的言行,可,最親近的朋友卻離我漸行漸遠,我發現一定是我的問題……

 

那天又拿出許醫師的DVD來看,看到人與人的連結陰蹻脈畫心 (這個動作許醫師也有在她的YouTube頻道分享),

第一次做完時發現我的眼球不那麼緊繃了,好似微笑時眼睛的感覺……

當場第二次再做一遍做到一半時,天啊!我母親來line了!

以前的我一看到是母親心中就會莫名其妙的阿雜,那次我接起來了,而且,我耐心的聽完那次的談話,我們沒有不愉快產生……

之後的每天我一定都有做到這12個畫心能量運動,真是奇妙,母親傳line來,我雖然沒有很熱情的互動,但是我總是給與母親一個大大的心懷感恩貼圖……

許醫師在哈佛醫師心能量裏第一篇就有談到,父母之中,母親對個人的人際關係影響甚大

 

我再度翻開許醫師這本書,猜想為什麼許醫師要把與父母的關係放在第一篇,想當然父母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真的重大

 

我願意改變自己,也會持續看書持續做能量操,希望把我的改變跟大家分享,感恩。

 

 

9心(12心)喜悅能量運動」可以用來改善跟自己和跟別人的連結,有助於拓展喜悅能量,連續做幾次有助疏通陰蹻脈,打開與人的連結能量,能簡易又有效的幫我們釋放悲傷的能量,走出內心創傷的陰霾。

練習步驟: 

1. 慢慢吸氣與吐氣。 

2. 兩手沿臉部邊緣畫三個心形,接著在胸部畫三個心形,然後在腹部畫三個心形。剛開始學習要慢慢的畫,畫的動作越專注、越用心效果越好。

3. 畫完九個心形之後,也可以繼續再把兩手伸長,沿著身體畫出全身範圍的三個心形。

4. 做的時候要專注的做,如果能真心送出:我願意跟他人(或特定的對象)和諧共振、我願意善待自己和他人,這樣效果會更好!畫心的時候要帶著微笑專注的感受身體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J8OH3HVx4I

2021年9月10日 星期五

感謝心能量管理中心的林谷燕療癒師,很多被做完自律神經失調、焦慮、失眠的個案都給予很好的回饋喔 :)


1. 療癒完,這禮拜睡眠品質變好(習性沒改變,時間一樣睡很少)但精神比之前好,而且更能專注。 本身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但療癒完,比較能專心,別人的言語聽得進去且比較記得住唷

2. 在執行當下一開始念頭很多,後半段失去意識睡著,結束後覺得情緒能量穩定許多,雜念比較少,專注力提升。結束療程後開始覺得很累﹑很想睡,當晚就睡得久,且還做了夢。

3. 整個療癒很舒服,感覺有釋放掉一些靜電是什麼的(無法形容)。之前的不想動,只想懶懶的追劇,療癒後身體會想動起來(白天)。昨天走一萬步,今天早上也是走了三千步…….

4. 療癒後有覺得比較不會慌,挺神奇的!

能量調整可以幫助放鬆、舒壓、舒緩疼痛,想來體驗的朋友們歡迎試試看喔!
http://www.mindenergy.com.tw/index.php/2021-02-22-10-22-329-85

2021年9月7日 星期二

政府是否應該給予生育女人薪水呢?

 有人在伴侶關係社團(https://goo.gl/mEJvgb )發文(稍微縮短如下):一個女人離婚帶兩個小孩

在外流浪……多少女人離婚或被喊滾~就可能無依無靠。 女人耗出了身體能量生孩子,耗虛生命養育孩子~生孩子是利益了國家。國家沒有人民只能滅國,國家要靠有人才行。再說,女人讓男人外出工作或勞動也是在利益國家,女人在家顧小孩,卻沒有薪水,還要看人臉色……哪天被喊~滾……國家卻不重視這種事? 我們政府要非常重視女人這區塊~應該要無條件給生育女人薪水!

--------------------------------------------------------------------

這個流浪的媽媽的確需要幫助,不是只有來自政府的幫助,而是每個更有資源的人都可以伸出援手。

 

但話說回來,每個人也都得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生在我們的國家就得要清楚文化和法律的規則:「自己的孩子得要自己負責生養」。畢竟自己的孩子如果會孝順的話,一般是只孝順自己的父母,不會孝順別人的父母,我們的法律也規定孩子對老後的父母不能棄養。生在西方社會福利好的國家,文化和法律上孩子是屬於國家的,父母只負責代養到18歲,如果父母養的不好或無法養的話,國家會把孩子判給別人代養,而孩子也不需要負責父母老後的扶養。

 

所以在我們的文化和國家政策裡,每個人都要培養自己的謀生的能力,不能有想要長期飯票靠人養的想法。畢竟現代的離婚率高,也有人的先生早死,所以要學習自立,能夠有一技之長,養活自己,即使結了婚也盡量不要跟社會脫節。

 

如果婚後,因為情感疏離、或種種因素、因緣,男人或女人有了外遇,無法維繫原本的婚姻,也應該彼此祝福和幫助,尤其是如果有孩子的話,孩子是父母雙方的責任,當然社會也是有一部分的責任,畢竟我們都是生命的共同體。夫妻既然曾經相愛過,也是親密的家人,為何分手不能讓對方好過呢?

 

這個日本媽媽生了四個孩子照樣準備考哈佛,也帶著孩子念完哈佛,重要的是時間管理和規劃, https://kknews.cc/zh-tw/baby/5mlpz3l.html

 

更重要的是懂得情緒管理、溝通、與人相處、才能經營好自己的婚姻與人緣。婚姻經營的好,事業和孩子也會跟著好。一個情商高、喜歡助人的人,即時落魄了周遭也會有許多援手來幫忙,所以好人緣很重要。自己的命運是自己創造和選擇的,選擇為自己負責,則我們無論在什麼樣的處境都可以好好的活出生命的意義和高度。

2021年9月5日 星期日

為什麼我越努力改善關係反而跟對方越來越疏離?

診間處理非常多親子問題,很多人非常努力的教養孩子卻滿肚子委屈和心酸,因為養出來的孩子跟自己的期待差很多,所以很容易生孩子的氣,怎麼看怎麼不順眼,越看就越氣,而父母越氣孩子,孩子就越逃避、叛逆、無力、沮喪,也就越往父母不喜歡的模樣走。


當我們不帶著目的性去養育孩子,那我們會專注的享受養育孩子的過程,透過給出愛也會得到愛,而教養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反思和成長的機會。這樣的親子關係會輕鬆愉快許多。

所謂的目的性是指我們對孩子的期待,例如:養兒防老、望子成龍、希望孩子能如何如何 (功課好、體育好、合群、健康、自動自發、聽話、孝順、只服從父母沒有自己的想法、事業成功、伴侶合乎我們的意,等等)。而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會有自己的意識和想法,喜歡被父母支持、欣賞、讚美、肯定、願意花時間陪伴和傾聽了解,討厭被父母支配、批判、比較、責罵、控制或只給錢但不願意花時間陪伴和傾聽了解等。

 

先別哀怨自己的親子關係差,或跟伴侶關係差,在跟人互動時,多想想自己正在創造什麼樣的因,如果自己種的因是美好良善的,那日後的收成肯定是美好的果實。如果自己種的因是惡劣的,那就不能抱怨收到的果實是難以下嚥的。

 

所以互動前,記得先等一下,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深呼吸幾次,如果可以一面深呼吸,一面做這個情緒調整動作,效果會更好(https://youtu.be/QIaWu-qFKcY) ,看看自己是否平靜下來了,然後想想自己要做的事或要說的話會造成什麼結果,如果自己是對方的話,會有什麼感受? 當自己平靜後才能思考比較好的回應方式,才不會事後才後悔懊惱做了或說了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