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孩子真的很不容易,走出來自父母所帶來的傷痛也很困難。最近幫一本很棒的書寫序文,可以給有孩子問題的家長做參考。如果自己是那個受過傷害的孩子,把自己當成是自己的父母,引導自己學習慢慢走出害怕失敗和無力的困境。
以下是我的序文:
被父母帶來我診間就醫的年輕人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沒有動力、沈迷網路、不想就業,就算有工作,往往做不了幾天就放棄,這些年輕人的問題根源往往來自從小的家庭教育方式。
台灣早年的生活不易,許多父母從早到晚忙著生計,加上孩子又生的多,父母無法投入太多時間教育每個孩子,大多數的小孩一放學就跟左鄰右舍的同伴玩,直到晚飯時間媽媽來點名時才跟著回家,這樣的環境讓孩子有機會學習人際互動和適應團體生活。
現代人生的少,每個孩子都是寶,父母對孩子的照顧和管控無微不至,唯恐孩子受傷失敗。放學後就是上補習班,左鄰右舍即使有孩子也沒啥機會互動。從小功課父母幫著做、書也幫著念,如果學校或同儕間出了什麼問題,父母就忙著幫孩子處理,甚至出社會找工作參加面試,父母也一路跟著。不僅如此,許多父母自己小時候物質生活匱乏,所以長大後一心要滿足孩子的物質欲望,經常用物質來獎勵孩子。
許多父母服膺社會價值,往往鼓勵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只要考得好,就可以得到獎勵和父母的認可,所以孩子會努力考好成績,至於得到好成績的過程和手段因為沒有人重視,所以不重要,因此作弊、投機取巧、急功近利等心態和行為就很容易出現,加上從小缺乏失敗的經驗,所以非常害怕失敗,像這樣的教養問題我在診間經常會遇到。
例如:佩芳是家裡的獨生女,從小被父母捧在掌心,只要佩芳的成績達到父母的標準,父母就會滿足佩芳的欲望。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佩芳很早就學會作弊,加上又有小聰明,就算考前臨時抱佛腳,也常能拿到不錯的成績,順利的完成小學課業。但是上了國中後,佩芳的座位突然被調到前排,這下她再也無法作弊,加上國中課業難度高了許多,根本難以投機取巧,導致佩芳的成績一落千丈,佩芳覺得氣餒,開始自暴自棄,最後甚至拒絕去上學。
父母常會犯的教養問題,在這本書幾乎都有詳細的解說和提出應如何解決的方式。書中也分享很多與教育相關的研究結果,例如德威克試驗發現被稱讚聰明的孩子,不敢選擇有挑戰性的題目,而會傾向選擇輕鬆上手的題目,這樣才能保持”很聰明”的樣子。更糟糕的是,面對困難更多的測驗題,被稱讚聰明的傾向放棄,無法從失敗中恢復過來,表現更差,而且對成績說謊,而被稱讚努力的孩子會更加努力嘗試,反而得到的成績更好。
所以,獎勵成績的作法無法培養孩子的學習動力,其實需要被獎勵的應該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和成長的蛻變,當我們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蛻變,給予孩子鼓勵和肯定,孩子自然會越來越有動力和意願好好學習成長,進而養成自主學習和努力的習慣,而這才是從學習中感到快樂的泉源,才能讓孩子終生受益。
這本書中說到:「給孩子信心的不是成功的經驗,而是如何突破障礙、困難和失敗的勇氣與努力。」一味保護孩子不失敗,孩子就無法培養面對挫折的勇氣和調適力,無法面對生活的壓力和問題,害怕創新和嘗試,這也是今日之所以有一堆草莓族和啃老族的原因。
父母難為,加上各種親子專家所言莫衷一是,父母常常感到無所適從,這本「每一次挫折,都是成功的練習:失敗是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是我看過最棒的親子教育書,不僅道出孩子常見問題的根源,從幼兒時期到大學,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會面臨那些挑戰,父母應有那些調整和對策等,都有清楚的說明,提供實際的建議,而且每個建議背後都有確切的研究支持,並非只是憑空想像,很值得為人父母者做為參考,我們相信只要用對方法,就能夠教養出成功快樂的孩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