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常被家長傳的影片是個媽媽教導孩子要分擔做家事,用客人和家人的方式來讓孩子瞭解家人是要幫忙做家事的。
從大人的角度這個方法和說法的確很合理,但是用這樣的方式練習口條不見得對孩子好,畢竟每個孩子的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而且不同年齡階段的認知能力也不一樣。當然,教孩子學會分擔家務是很棒的,但我會建議從對家的「歸屬感」和「榮譽感」的角度來跟孩子分享做家事這件事,而不是從「家人」和「客人」來區分。畢竟不管孩子做不做家事,他們永遠都會是家人。更何況,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同一個家裡有些人是不會做家事的,像是祖父或者是負責賺錢養家的人等,這些人還是家人,不會因為他們不做家事就不是家人了。
孩子和父母之間需要建立安全感、依附感和歸屬感,用「客人不能住家裡」的背後帶有著對孩子威脅的感覺,所以孩子會因為感到委屈和不安而哭泣。當孩子哭泣的時候,不要急著說教,或繼續要求孩子背口條,而是要先同理孩子的感受,幫助孩子釐清自己的情緒,和練習表達自己當下的情緒或感受,然後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調適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忽視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繼續哭著復述父母訂下的「規矩」。
能夠同理孩子的父母,才能教出同理他人的孩子。懂得幫助孩子調適情緒的父母,才能教出情緒智商(EQ)高的孩子。
在有情緒壓力的時候,我們啟動的是邊緣腦,在感到被威脅的時候,我們啟動的是腦幹,這些原始腦會有的的反應是戰與逃、僵住或癱瘓,而不是反思、理性、同理、思維和自我控制。所以孩子很難記取教訓,會容易重犯同樣的錯誤。這樣的教導方式不見得是個好的示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