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

如何讓闔家團圓氣氛弄得開心些呢?

除夕快到了,除夕夜是家人團聚的好時光,很可惜不少家人的關心方式是喜歡管東管西或探究私事,讓人望家卻步。

如何讓闔家團圓氣氛弄得開心些呢?

不要用指責或憂心忡忡的方式關心晚輩的私生活。例如:怎麼還沒有交男女朋友啊?(即使孩子有交往對象了,如果告訴你可能會被你繼續追問一堆問題,或持反對批評的意見,所以不見得會想跟長輩說)

怎麼還不結婚啊?不結婚老了怎麼辦?(即使結了婚也無法期待能白頭偕老,現代離婚率那麼高,幸福婚姻如滄海一粟,所以結婚無法給予任何老了怎麼辦的保障!)

怎麼還沒生?沒有孩子老了誰照顧你?會變成老孤單!(有了孩子也不一定願意照顧你,更何況誰能夠保證孩子一定活的比父母久?也有不少白髮送黑髮的啊!會不會孤單要看自己的社交圈和自己如何關懷周遭人)

不要那麼自私不生養孩子,我的朋友都子孫滿堂,只有我很孤單你知道嗎?要不是我辛苦的生養你,那會有現在的你呢?(我們要多跟外界交往,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朋友群。孩子和孫子會有自己的世界和朋友群,無法花太多時間陪伴老人家,畢竟總會有隔代的代溝。所以,學習負責自己的生命,不要用內疚感來威脅子女順從自己的意思和想法。)

父母會關心子女是天性也是習性,但很多所謂的「關心」其實背後是想要「管控孩子,讓孩子乖乖聽話」。 因為對子女的現在和未來有種種想法和期待,所以產生很多擔憂害怕的妄念和情緒。這些因擔憂害怕而升起的「叨念」其實並不是「愛」,只是無明的妄念罷了。

父母如果真正懂得關心長大離家的子女,他們會去關懷孩子生命的發生(朋友、活動、興趣、煩惱、生活等),會仔細的傾聽和同理孩子的感受,不會隨意給予批判,或強迫孩子得要接受自己的意見。尊重子女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做法、是獨立的個體。允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生命。

父母當然可以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看法,但千萬不要強迫子女非得接受不可。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同理關懷,和願意傾聽,而不是提供解決方式,孩子自然會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法。自己可以解決問題時會對自己有信心,才不會害怕困難或失敗。

子女會不喜歡跟父母聊天或告訴父母事情,一般都是來自過去不好的經驗,一旦說了,父母要嘛擔心的要命,會一直碎碎念,要嘛會給予很多意見,還要堅持插手幫忙處理,而且要用父母自認為好的方式,全然不尊重子女的想法,這樣孩子自然久了就什麼都不敢給父母知道了。子女也不要生長輩的氣,因為很多老一輩的真的搞不清楚「管、擔心」與「關心、愛」有何不同,對他們而言「管」就是「愛」的表現。

難得闔家團圓,除了打探或干預彼此的生活隱私或擔憂事業、家業、學業、健康或抱怨謾罵環境、政治之外,其實家人之間有很多更有意義和有趣的事可以聊。

可以彼此分享看過什麼有趣的書籍或笑話?從書裡面有什麼體悟或學習?去過那些地方?看到什麼?有什麼領悟?感受到什麼?過去一年有交往過什麼朋友?相處的如何?從朋友身上學習到什麼?平常如何互動?學習到什麼養生的撇步可以分享的?有服務過或幫助過什麼人讓自己感到很開心的?有上過什麼課程或聽過什麼精彩的演講等等。有什麼讓我們感恩的人、事、物?有什麼事我們可以一起去做讓家庭、社會更好呢?

用這樣開放式的問句,比較容易聊開來,用心的傾聽彼此,不帶批判、教訓或否定,這樣感情才會親近。如果問到敏感問題,對方不想回答也不要追根究底,轉移話題就好。如果對方問的問題自己不想回答,也可以跟對方說「謝謝你的關心,但是我還沒有準備好談論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聊XXXX嗎?」

如果我們隨時保持臨在,不渾渾噩噩過日子,我們會發現生命裡有太多有趣、精彩和值得感恩的事情可以分享,真的無需鑽牛角尖擔憂或抱怨連連,弄的大家都不愉快。家人能一起團聚吃飯就代表大家都平安健在而且能夠溫飽,光是這樣就很值得我們感恩了。世間苦難災難多,不要等到失去這些才知道能夠平安溫飽就是非常珍貴的了!


虔誠的祝福大家幸福快樂的過新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