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我的家人沒有得到好的照顧

當家人或親友住在療養院或安養院,或有外勞照護,或者當家屬生病入院時我們應如何跟照顧者或醫療者做互動呢?這是一位醫學生所遇到的問題,他來問我應如何處理?
────────────────────────────
一位九歲大的弟弟,到院主訴為發燒,咳嗽,大概持續了一天。病史記載這位弟弟一歲時得到腦膜炎,從此腦性麻痺,不但雙眼瞎雙耳聾,而且四肢萎縮,之後便被送到教養院長住,健康狀況一直很好,直到八歲開始有肺炎的症狀,每次治好隔一個月又會再來,反反覆覆已經在一年中入院了七次,每次細菌培養都是同一種病菌。

媽媽幾次去看他,認為一定是教養院未盡到照顧的責任,因為媽媽偶而會看到弟弟在餵食時嗆到,於是認為是教養院人員在餵食這位弟弟時出問題。入院後醫生也安排了各項檢查希望找到反覆肺炎的原因,仍找不出真正原因。

學生提出的問題有二:
這是一個三方面的衝突,就媽媽而言,媽媽看到兒子在受苦,心中想的如何指責教養院不對,並希望醫師找到證據,來支持她的想法。
就醫生而言,排了許多檢查,仍找不出致病菌的來源,面對這樣的困境醫生如何向家屬說明?
─────────────────────────────
這個個案的問題可以分許多層面來探討。首先,醫生想要知道的是這個綠膿桿菌是否就在教養院,這比較屬於醫學專業領域,可以看看同一個教養院其他小朋友是否也感染類似的疾病,尤其是和這位小弟弟住同一間房間或使用相同食器、盥洗用具的小朋友,如果他們有相關的症狀,那這隻細菌的來源很可能是在教養院。也可以嘗試徹底清潔孩子的房間寢具等,或了解餵食方法等看看是否會改善症狀。

不過除了醫療專業,媽媽心態的調整才是關鍵,畢竟教養院疼了此孩子多年了,之前孩子並沒有出現什麼問題,現在小孩遇到困難,難道媽媽要將小孩接回家自己照顧?難道媽媽有能力做得比教養院好?醫生有時候要試著透過溝通,讓媽媽反思,是要幫助兒子被人疼愛還是顧人怨呢?

媽媽若懂得體恤和感謝教養院的辛勞,願意和教養院成為伙伴,一起努力找出問題所在,而不是一味的責怪,那這個孩子絕對會比以前更到受教養院的關懷與疼愛。但若媽媽的心思被抱怨責怪所佔據,把兒子生病的過錯全都推給教養院,這樣只會讓教養院更害怕和不喜歡照顧這個孩子。沒有人想要做吃力不討好又顧人怨的事。

教養院願意收容這些肢體殘障又不容易照顧的孩子們,背後至少都有一份很大的愛心和發心,醫生應試著讓媽媽知道,孩子生病媽媽當然會著急,但是要請媽媽相信,教養院同樣也不希望看到孩子生病,過去八年來孩子一直都很好,教養院辛苦將小孩從小養到大,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與其跟教養院起衝突,讓教養院身心俱疲,媽媽可以選擇協助教養院一起尋找答案。有媽媽和教養院的配合,醫生才可以透過專業,提供幾個可能性的解決方案。

因為小男孩是腦性麻痺和多重障礙的兒童,身體機能比平常人差,吞嚥功能也可能在惡化中。在媽媽方面,醫師可以讓她了解她兒子本身就比一般孩子容易受到感染,死亡率也比一般的孩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維持生命至今,是教養院努力照顧的成果,得要有感恩的心啊。心境是可以扭轉的,就看醫生如何溝通。堅持追究誰對誰錯,只會加深小孩、媽媽或教養院的多方傷害,但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現代人的通病就是太容易衝動,自己遇到挫折或心生不滿就指責別人的不是。生活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孩子發生問題,父母就責怪老師和學校;病人病情改變,家屬就責怪醫護人員。在動不動就被指責、懷疑、要對方負責的氛圍下,使得老師或醫生因為怕被告,反而更無法專心教學生或治療病人,這是雙輸的做法。

老師和父母都會希望學生可以學習的更好,醫師和家屬都會希望病人可以趕快痊癒,所以雙方都應該站在同個戰線而不是站在彼此對立的角度。指責不僅無法解決或改善問題,反而容易造成更多的問題,弄得兩敗俱傷。


不要抱著有錢就是老大或出錢就是老大的心態,出了錢對人就頤使氣指、嫌東嫌西、批評要求不斷,這會讓我們的生命變得窮的只剩錢。人生的美好在於彼此相愛、感恩和尊重,而這些不是可以用金錢衡量或買賣的。懂得尊重和感恩他人的付出,才會有更多的尊重和愛回到自己和家人的身上。在所有的人際關係裡,我們都應做如是的思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