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為什麼無法溝通?

最近與家人及朋友們聚會,有人提到「家不是講理的地方 」的概念。很多人就開始七嘴八舌的討論。有人說,我會與老婆講理,分析給她聽,「我負責賺比較多的錢,妳應該要負責家裡的事,不應該來煩我」。太太也與先生"講理",「我們兩人都在工作,我要上班也很累,所以家事我們要平均分配才公平,不應該都是我在做」,結果兩人就起爭執。

另一人抱怨,我太太才什麼都不做,只負責洗襪子,但也常常拖三拖四,讓我常没襪子穿,我試著跟她講理,但她很不講理,都還是我行我素。 

聽了他們的討論,我才知道原來一般人所謂的講理或溝通,事實上是在計較與比較。比較誰做的多、誰做的少,計較自己有沒有較吃虧。加上一般人所謂的溝通只是試著「說服」對方同意自己的看法而已,並沒有真正聆聽彼此,或尊重對方的意見。其實溝通並不一定非得要達到雙方同意一種看法,而是嘗試去了解彼此的看法。最重要的是彼此了解後,願意尊重與接受對方可以保有與自己不同的意見與看法。

當夫妻很會吵架或比較計較時,兒女也會如法炮製,很會吵架爭論,彼此計較,讓父母親很頭痛。有時,父母親雖沒有吵架,但常常會問孩子,你最愛誰?或誰最愛你啊?這些其實是父母無意識的討愛與比較方式。但容易造成孩子的對立心與分別心。

我認識一位朋友,婚後不到五年,先生就被診斷為躁鬱症,無法工作,家事也完全不負責。朋友很認命,勤奮工作,幫人做衣服,清掃家裡、種菜等等,家內家外都做。辛苦的養活全家,包括四個孩子。問她一個人承擔全家六口的責任會不會不甘願,她覺得不會。就算遇到了,她挺認命的,她說「憨憨做就是了」。現在孩子大了,都有正當的好職業,也非常的孝順她,知道媽媽養大他們很不容易。

她的命就如倒吃甘蔗,越來越美好。如果當初與先生天天吵架、彼此計較甚至吵著離婚,她的孩子們會在充滿爭執仇恨的環境中長大,可能個性會較偏激易怒,容易與父母及他人產生衝突,結局可能大不同。

事情遇到了,只要去面對與接受,接著再想辦法處理與改善。只要我們不抗拒、不計較或比較,那即使遇到逆境,也能安定自在、淡然處之。

我們的痛苦來自抗拒與厭惡生命的遭遇、怨天尤人、愛比較與計較,生活就會充滿痛苦不安。人的心念如常存感恩與知足,生命自然會享有單純的喜悅。一切唯心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