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 序文



最近為一本孩子教養書寫了序文如下,這本書不只適合給身為父母的人看,也很適合想要學習發現和調整自己的「壓力源」的人看。
市面上有不少教養孩子的書,大多數都把重點放在如何幫助孩子加以控制自己的行為。本書作者沈克爾博士則提出一個更有效的方式--讓孩子學習自我調適。

作者常受邀到世界各地去協助各式各樣的「問題」孩子,他發現其實沒有難以管教的孩子,更沒有所謂「沒救的壞孩子」,那些被視為「有問題」的孩子或大人,其實只是壓力過大,卻不知如何自我調整。

壓力過大或身體能量過低時,孩子會有封閉自己(自閉)、行為衝動(過動)、暴力傾向或沉迷於網路遊戲、拒絕上學等行為。書上分享的真實案例,很多都是讓父母師長感到萬分頭痛的孩子教養問題,這些孩子如果沒有用對的方法去引導,往往會使狀況繼續惡化。

作者除了案例分享,也教導讀者詳細的自我調整步驟,包括如何辨識和處理孩子的壓力源,例如:父母之間的關係、聲音、光亮度、氣味、觸覺、溫度、姿勢、睡眠、運動量不足和營養不均衡等因素,都可能使孩子感到壓力。每個孩子對壓力源的敏感度不同,某個孩子覺得很舒服的光亮度,可能會讓另一個孩子備感壓力和痛苦。

作者不只在書中提供了案例和實際的操作方式,也提供了神經醫學上相關的研究及佐證,書中有不少醫學名詞和研究結果,如果對這方面不了解或沒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跳過這些理論和研究,直接看結論和方法就好。

自我調整並不是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而是要讓孩子覺察自己的能量狀況,在能量低落時可以做出適當的調適,而不至於陷入混亂的交戰、一心逃避,或是在僵在當下不知所措。診間我也常運用不同的能量運動來協助孩子和大人處理自己的能量狀況,效果往往比打罵、威脅、說教、講理、鼓勵等方式來得有效。

當我們能量飽滿,精神狀況好的時候,對事情的耐受度會高出很多,也不會亂發脾氣或情緒暴躁,但是當我們疲累不堪時,一些原本可以承受的事情,卻可能讓我們突然抓狂,孩子也是如此,只是因為孩子不清楚自己的內在狀況,所以往往使用激烈的言語或行為來表達身體的不適感,因此協助孩子察覺自己的能量和身體狀況,進而學習如何調整,有助於讓孩子的不當行為自然消失或得以改變。

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薦的好書,我很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台灣的家長和老師也會開始陪伴孩子學習自我調適,而非一味要求孩子自我控制,更不是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懂得自我調適的孩子自然會充滿能量,感到快樂、平衡、人際關係良好,也能有好的動機和意願學習,遠離種種上癮或拒絕上學的問題。


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死亡意識的背後,放手讓愛交流

魅麗雜誌這期的訪談我的內容

生命是一場旅程,先走一步的人只是到遠方出差旅行,未來我們還有機會再見面。
心理影響生理,心念影響能量。看得見的身體病症、看得到的情緒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只有真正從觀照自己的內心開始,才能看見冰山下潛意識深埋的想法、恐懼、貪念或壓力。重新調整自我的情緒與心念,化解冰山讓愛交流,人生旅程可以更輕鬆舒暢。
診療過程中,許瑞云在很多痛風、關節炎的病患身上,常見到有些疾病帶來「我終於可以好好休息」的訊息,也有不少癌症病人更是懷抱著死亡動力的能量。許瑞云說明:「很多人的意識上想活著,所以會到處求醫,但是潛意識又覺得活著很辛苦,認同死了比較輕鬆。如果他潛意識不想活的話,沒有人可以救得了他,除非他自己能夠正視這個念頭,並且願意改變,願意好好的活著即使覺得辛苦或痛苦。」 更完整。
當自己願意 才能跳出迴圈
很多生活過得痛苦又跳不出迴圈的人,無論是自己的固執造成的苦,或是環境逼得他苦。常見旁人看到後覺得不捨,忍不住主動提供解決的建議,最後卻不但幫不上忙,還容易鬧得不歡而散。
「你必須尊重他的苦。」許瑞云表示:「我不會刻意去改變任何一個人,一定是當他們自己不想過得那麼苦、主動求援時才會進行協助。如果他沒有意願時,沒有人可以改變他。」
因此就算是看診後恢復健康的案例,許瑞云也認為:「病人不是我治好的,而是他自己願意改變而康復的,我只是負責協助他找到生病的原因,要不要改變,是他的選擇,不是我能控制的。我們只能負責自己的部分,無法越權強行要求別人按照自己想要的改變。」
「我們一般都會搬出『我為你好』的理由,然後就要求對方必須依照自己期望的方式改變。然而大部分這個『為你好』的背後,都帶有自己的恐懼、貪念、期待,只是自己常看不到。」當他們不想改變時,只要尊重他們現在的狀態就好了,若是不尊重對方,對於這個狀態也無濟於事。
「當你要強迫他改變時,兩個人就會開始衝突吵架,他會更陷入痛苦中,雙方停止愛的交流,也會一起失去力量。」當事人還沒有動力改變時,我們能做到的僅是「祝福」。許瑞云建議可以告訴對方:「我知道你在經歷你的課題,這個苦背後是有禮物的,我深深地祝福你,如果你需要我的支持或協助的話,我會永遠支持你的。」
接受自己的全部 你已經做到最好的狀態
然而面臨生命議題時,許多人雖然理智上認同生命無常的道理,但當生離死別真實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時候,卻仍很難釋懷。「我們和比較親近的人,在能量場上都會有交織和連結,因此對於這個能量的轉變,會比較困難,這是人性。」許瑞云說明:「但是事實上你捨不得的不是那個人的離開,而是想要持續地被愛,所以捨不得他給你的這分愛。只有一個曾經愛你、或是自己為他付出很多愛的人離開,你才會有捨不得的感覺。不然如果一個不愛你或無關的人離開了,可能只會覺得稍微有點遺憾罷了,不會有痛苦感。」
有些子女在父母親離開後,走不出傷痛,看著家中父母親的遺物,睹物思人,丟不掉也放不下。對於父母離去這麼深刻的執著,許瑞云表示:「有些人走不出來的是因為捨不得這份愛和被愛,也有不少人是因為內疚,覺得自己在父母生前不夠盡孝,所以在父母死後感到內疚,或是覺得對父母做了不對的處置,所以才會感到後悔。」
有些人平常和父母之間的感情還不錯,可是送走父母之後,依然留下很多的遺憾,覺得最後的時間照顧得不夠好、後悔自己當初沒有做得更多更好。許瑞云認為:「那些都只是自己的想法,然而事實上你已經做到當下能做的最好的狀態,沒有人會刻意的去做得不夠好。」
每一個人生在世上,除了上班的工作之外,都還會同時兼顧許多身分,例如要照顧父母、協助另一半、陪伴小孩,就算擁有三頭六臂,也很難事事兼顧。許瑞云認為不需要對自己做事的標準訂得這麼嚴格,大部分能對自己寬容的人,也能對身邊的人寬容。如果發生了什麼事情不如預期,若是事後可以彌補的,我們再想辦法改變,如果不能改變的,那就讓它過去,就當成演這場戲時不小心跌倒NG了,再站起來就好。「接受自己的全部,也接受自己只能做到這樣。接受當時的自己,已經達到自己能做的最好的狀態。」

魅麗雜誌  http://www.camelia.com.tw/product_938470.html 

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今天、明天、和後天晚上在大愛電視台臉書直播

今天、明天、和後天晚上在大愛電視臉書會有我的直播喔,歡迎大家一起來,也歡迎分享出去喔!
第一集:4/19(三)22:10 抱怨的危機
第二集:4/20(四)21:30 寶寶心裡苦
第三集:4/21(五)21:30 暖男暖女

大愛電視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DaAiTV/

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

預防及改善健忘、不易專注、過動、憂鬱、焦慮、早期老年痴呆等症狀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加上肩頸容易僵硬能量卡住,所以很多頭部氣血不足的問題,這些能量運動能夠幫助氣血上升到腦部,改善我們腦部的問題,也能重整我們散漫和平行的能量,讓我們的身體處於較平衡的狀態。

每天常常做多幾次可以幫助我們改善健忘、不易專注、過動、看書記不住、心情不美麗、焦慮、掉髮、早期的老年癡呆症或頭部萎縮等等的問題。

祝福大家健康快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koGB0WpHp8&feature=youtu.be

2017年4月13日 星期四

能量測試工作坊

台灣每隔一陣子總會爆出食安問題,對於入口的食物,您是否總是覺得無法安心呢? 在這個工作坊裡,會教大家如何自我測試食物是否適合自己和如何幫他人測試。
 
課程時間:4/30 上午9:30-12:00

初階班報名連結: https://goo.gl/forms/Xz0GKpgVxAPFRcrD2

家人 VS. 客人?

最近一個常被家長傳的影片是個媽媽教導孩子要分擔做家事,用客人和家人的方式來讓孩子瞭解家人是要幫忙做家事的。

從大人的角度這個方法和說法的確很合理,但是用這樣的方式練習口條不見得對孩子好,畢竟每個孩子的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而且不同年齡階段的認知能力也不一樣。當然,教孩子學會分擔家務是很棒的,但我會建議從對家的「歸屬感」和「榮譽感」的角度來跟孩子分享做家事這件事,而不是從「家人」和「客人」來區分。畢竟不管孩子做不做家事,他們永遠都會是家人。更何況,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同一個家裡有些人是不會做家事的,像是祖父或者是負責賺錢養家的人等,這些人還是家人,不會因為他們不做家事就不是家人了。

孩子和父母之間需要建立安全感、依附感和歸屬感,用「客人不能住家裡」的背後帶有著對孩子威脅的感覺,所以孩子會因為感到委屈和不安而哭泣。當孩子哭泣的時候,不要急著說教,或繼續要求孩子背口條,而是要先同理孩子的感受,幫助孩子釐清自己的情緒,和練習表達自己當下的情緒或感受,然後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調適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忽視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繼續哭著復述父母訂下的「規矩」。

能夠同理孩子的父母,才能教出同理他人的孩子。懂得幫助孩子調適情緒的父母,才能教出情緒智商(EQ)高的孩子。

在有情緒壓力的時候,我們啟動的是邊緣腦,在感到被威脅的時候,我們啟動的是腦幹,這些原始腦會有的的反應是戰與逃、僵住或癱瘓,而不是反思、理性、同理、思維和自我控制。所以孩子很難記取教訓,會容易重犯同樣的錯誤。這樣的教導方式不見得是個好的示範。